美文网首页
致我们终将老去的人生 转自 《张辉 辉哥奇谭》

致我们终将老去的人生 转自 《张辉 辉哥奇谭》

作者: liujunqi | 来源:发表于2018-02-24 13:27 被阅读0次

    本人转自 辉哥奇谭 公众号

    引言:我们人生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每个人都会变老。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有真正老了之后,才会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 - 如何面对老去。

    与父母长途旅行的经历

    这次十一旅途总共3500公里,历时11天,途径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我们大部分路上的时间在车里,所以大家有大量的时间可以交流。每一次这样的亲密接触,我都能近距离感受父母的心声,既亲切又有些沉重。

    亲切的是这是每年一次的机会;沉重的是能感受到他们在逐渐变老,每年一点点。

    主要体现在一些说法和想法上,比如:

    * 「最后一次来这里」:每一次在一个新的景区,母亲都久久不愿离去,希望多拍照片,而且总说「最后一张」了,为了保证行程,我们每次不得不用各种方法把她拽上车。母亲年轻时比较操劳,也没有出差的机会,直到我工作十多年之后,才开始和刚退休的父亲逐步旅行。去过的地方不多,更重要的是,她的口头禅是:可能是最后一次来这里了,所以要好好拍拍照。而我们总是劝她:以后还有机会。

    * 「千万要省钱」:去扬州瘦西湖景区,她进去之后手舞足蹈,非常高兴,但是,当我们为了赶路只在里面呆了一个多小时就离开时,她觉得很可惜,尤其是和门票比起来。瘦西湖的门票每人150,他们二人因为60岁之上,所以半价。我陪父母进去看,三个人总共300块。300块,是我们平时请客的基本费用,而且基本上就是两个人的费用。但是母亲却会为这个门票的「贵」,絮叨半天。一路上吃住行都是我和媳妇打理,但是他们对于门票、酒店、吃饭的价格都特别在意,以至于我们都压低价格报给他们,以免其痛心。父母生于50年代,在小时候都有饿肚子的记忆。具体情景过于悲惨我就不在这里讲了。青年时分招工或者部队复员入厂,拿的工资不到40元。那时物价水平低,父亲曾经在上海待了一个月,只花了不到200元。那个年代因为物质匮乏而留下的印记深深的刻在其内心。

    * 「我的时间不值钱」:没有人会直接说「我的时间不值钱」,但是从「省钱」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很多细节,都体现出来,母亲可以为了「省钱」去排大队,比如为了体验所谓免费的理疗,无论刮风下雨,都是早晨5点多出门排队,等到8点开门。每次给他们说,花钱可以省时间,他们会劝你:我们有的是时间。在这件事情上,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论分钟、小时甚至是天,他们自我感知是「富裕」的,因为退休后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论年,十年,他们的感知是「匮乏」的。他们到了这个年龄,身边的同龄人,可能会因为各种疾病,每年不断的离世,给他们直观的刺激。我每年都提出来给他们过生日,都被果断的拒绝。我母亲说:这个年纪,不愿意过生日,每过一年少一年。不过,还会忘记年龄。不过,他们真的能忘记年龄吗?

    * 「尽快生小孩」:父母总会说,趁着我们年轻,还能走动路,早点生娃,我们可以帮着带。他们对这个事情越记挂,我对这个事情越排斥。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逆反心理」。

    * 「假如我有100万」: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我刚上大学就开始炒股,从那时起,就不断的念叨:短线是银,十年二十倍,也曾说起,自己几乎就可以走入证券所的「大户室」,也不断的感叹,如何错过了一支好股票;如何没有坚持持有某支好股票。却不见十几年已经过去,股市里的资金不见成长。还好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这十几年对比下来,她如今很少对我怎样投资股票再指点什么了。但是到现在,她还是在感叹:「假如我有100万」,有时我在想,干脆我给我妈100万满足她的人生梦想算了,但是后来觉得还是算了,这只会害了她。因为她还会拿着这个资金去做过去同样的事情,快进快出炒短线。该在股市波动中损失的钱,还会损失掉,损失的速度一样,只是额度更大,达到她会非常伤心。

    * 「你要养生啊」:从「求医不如求己」到「食疗」到「养生X」到「理疗仪」,其实背后是「医药费太贵,即使我们有保险,也看不起病」。所以,尽量找一些少花钱,能保健身体的方式。

    思维的陷阱

    为什么父母这一代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做了一些分析。我分析的初衷不是为了证明我们有多高明,而是为了防止一件事情:就是类似的现象在我们身上重演,20–30年后。我想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究竟是时代的烙印还是年龄带来的必然?

    父母是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往上追溯到爷爷奶奶,往旁边看伯伯舅舅,都还在农村。所以,来自农民意识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民在过往的2000年以来,吃苦最多,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养成了自己的独特生存哲学。这些哲学在每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身上有深深的烙印。

    比如,父母总会说,再买个房,生个娃,这辈子就可以了。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总会问自己:这样代代相传,生活有什么本质变化呢?我们经过亿万次的选择,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人世,难道就是为了再重复走一遍老路,再悄无声息的化为灰烬?

    每次带父母去旅行,他们总是很开心,说很满意,走得地方已经足够多了。我说中国那么大,咱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比如内蒙,去过一个乌兰布统不代表去过呼伦比尔。还有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都是从未深入涉足。中国转完了还有全世界,甚至火星。每次听到这些,父母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容易满足是他们的优点,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陕西关中有一句话,叫「老婆孩子热炕头」,炕头指的是陕西那边特有的土炕,可以认为是土砌的床,下面可以生活取暖。这是关中当地自古流传的一个口头禅,听起来就知道是一种很舒服,很惬意,很自足的状态。所以,自小生长在关中一带的人,不受这个影响是不可能的。

    印象中父亲上到了初中还是高中,母亲只上到小学二年级,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当然,60–70年代的教育水平也很低下。母亲印象最深反而是当「红小兵」,写大字报,上台发言表决心之类的。所谓的数学、哲学、逻辑,根本没有在他们的成长年代留下印记。所以每次当我们讨论(辩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发现很难谈到一起,因为大家根本就是在用不同的逻辑。所以,每次讨论(辩论)都是无果而终。当然,有一点我保持警惕,即:即使我们今天受到了所谓的数学、哲学和逻辑的训练,也未必能保证我们在老的时候能心平气和的遵守这些规则。更何况,我们现在的教育中,还没有教会人们能分清:何谓观点,何谓事实;也没有刻意的去培养你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没有这些更基本的培训,很容易被灌输任何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对自己保持警惕的地方。

    父母从上班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物质匮乏」的状态,即使他们拿到的是平均的工资,甚至父亲所在铁路部门以「铁老大」自居,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社会上的高收入企业。印象中,我五六岁那一年,去打酱油,拿了我妈给的5毛钱,走到半路的时候不知道丢到哪里去。回家找我妈,我妈不甘心,又带着我重新走了一段很长的路,试图找到丢失的五毛钱。

    在这种收入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思想与言行都受很大的影响。比如最关心的不是品质与服务,而是价格。价格便宜,一切都好。免费,那就更具有吸引力了。现在很多欺骗老年人的模式,都是打着免费的幌子,让老年人免费试用,然后再试图告诉你,医药费很贵(其实本来也很贵,也有很多人受过医院的骗,这是后话),与其去医院花钱不如花钱在我的这些保健品或者器械上。原本很贵保健器械、保健品,经过免费的吸引,经过高价医药费用的对比,反而显得很划算了。我复盘过这些骗局,发现都是钻了老年人「想省钱」的档子。所以,现在我带父母去旅行,尽量让他们不接触钱,也不在第一时间了解价钱。加油用加油卡,通行用 ETC,住店用网络预订,支付宝、微信结算,吃饭用支付宝。他们不问价钱,我们不说,他们问起来,就打个对折或者三折报给他们。门票是个例外,他们一眼就能看到价格,所以每次都是拿他们的身份证,尽量给他们买优惠票。贵是贵了一点,有优惠多少可以让他们舒服一些。有一本书《稀缺》里面深刻的分析了所谓的穷人思维,说穷人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管理金钱的能力;忙碌的人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管理时间的能力。他们以为自己缺的是金钱,结果这个想法导致他们更加缺钱。这是一个陷阱。

    前面其实已经分析了为什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的老年人反而更容易受骗上到,花大量的金钱购买根本不划算的东西。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他们想省钱,越想省钱,越容易进入「免费」的陷阱,然后顺着「免费」的陷阱,花出更多的钱。所以,我们要警惕任何「免费」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往往有着更加曲折的商业模式,也经常意味着,你要花出更多的代价,不仅仅是钱。

    防止衰老要从现在做起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要在天晴的时候修缮房屋,要在年轻力壮的时候生养儿女。这个话说出来大家都认同,但是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真正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在于人是「痛苦驱动」(Pain-Driven)的,而非「远景驱动」(Vision Driven)的。也就是说,不是预见到什么要发生人们才会提前做什么,而是在事到临头,不得不做的时候,人们才会去做。我不知道这个和人类基因里的本质模式有关,就像「没事时多吃以预防没有食物」这样的模式一样。

    分析一下年老时要遇到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养老问题」,而养老问题细分一下,无非就是「健康」和「金钱」,这两个东西又密切相关。因为健康不好的话,可以预见会在医药上花更多的钱。而缺钱的时候,人们往往因为心情的问题,又容易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所以,我们思考「预防衰老」的思考点,可以落脚在「财富」和「健康」上。

    「财富」是被人最多误解的点,尤其在中国。有一句话怎么说:父母在年轻时视金钱如粪土(虽然那时候也没有钱),但是在年老时恨不得视粪土如金钱。真的是这样!我父母在我年轻的时候灌输过很多「重义轻利」,「金钱不重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但是等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却经常发现,他们为了一百块钱精打细算。

    记得有一次寒假回家,父亲给我100块钱零花钱,结果因为同学聚会请客的缘故,100块钱很快花完了。父母知道这个事情后,很严肃的和我「座谈」,就是坐下来认真谈话。大意就是:父母挣钱不容易,你这样花钱大手大脚不好。印象中好像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促使我下定决心,要早点自立。也正是出于这个想法,我对于保送研究生的事情毫不在意,一口回绝。最后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就去工作了,父母为此又操心了很久。

    中国文化中对于钱,以及对于「商人」是看低的,「士农工商」这样的顺序,就让商人一直抬不起头。而过去商人在有钱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要么是去买官,要么是拼命供养自己的儿子去考试中进士中状元。

    所以,这样的思想落在教育上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小孩子没有走入社会之前,你生怕他学坏,告诉他「钱不重要」,然后小孩子一走出校门(现在是还没有走出校门),就感受到金钱的魔力。不得不一下子拜倒在金钱的裙下。这个和我们父母早先对待你的恋爱问题一样,在你上大学甚至大学毕业以前,都劝你不要谈恋爱,怕影响学习。等你快毕业的时候突然问你,为啥还没有对象?

    其实无论是金钱和爱情,都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神圣」,能让小孩子从小,以平常心对待金钱和爱情,逐步理解这两种东西对于生活的意义,能培养孩子对待金钱和爱情的正确态度。既不避讳,又不拜服。该有的都会有,不该有的也不会来。

    另外一个是健康问题,记得有一个老外写文章说,没见过中国人这样不重视身材的。这可不,尤其是夏天,到处都有赤膊上阵的人,你看那大腹便便的样子,似乎没有人觉得羞愧,反而会拍着自己的肚子,悠然自得。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身材虽然不等于健康,但至少是健康的一面镜子。重视身材的人,都会重视运动和饮食。反过来,不重视运动和饮食的人,差不多也是不重视身材的人。因为健康在你年轻的时候很难「量化」,很难「显化」,所以,我们姑且用「身材」来指代健康,在一定范围内。

    如果你说中国人不重视健康,一定会有一群人和你急,他们就是你的父母这一辈。不信你看,跳广场舞的是他们;看养生节目的是他们;到处寻觅滋补品的是他们;到处理疗听各种免费健康讲座的也是他们。

    但是,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在干什么?其实不用去追溯,看看我们,看看我们身边的「年轻人」即可。尤其是每次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会比官职、收入、房子大小、车是什么牌子、小孩多少,但是,有人比身材吗?有人比腹肌胸肌?有人比人鱼线和马甲线吗?

    良好的身材,良好的健康水平,需要坚持不懈的健康饮食,生活习惯和合理的运动来打造和保持。而财富呢,更是一个「长缓坡滚雪球」的过程。这两样东西的积累,都需要至少10年甚至20–30年的过程。可是,我们在该开始积累这些东西的时候,都没有在做正确的事情。

    可能身材和健康这件事情大家认同我的想法。但是在财富上,大家未必认同。你看看,我们不是都在拼命挣钱吗?我们不是都在拼命买房吗?难道挣钱和买房不等于积累财富?

    对这个反问,我的回答是:今天大家拼命挣到的钱,其实在未来,也就是20–30年之后,我们老的时候,「不值钱」。而我们所拼命买的房子,在未来,也很难支撑我们养老。不是可以以房养老吗?这个问题,先不深入分析。只是一个问题:当市场上都是卖家的时候,这个东西还值钱吗?为什么在我们老的时候房子的卖家会远远超过买家?看看中国的人口结构就会明白。如果大家还无法想清楚,那我就再写一篇文章《假如房价再涨30年》。总之一点,我们这一代人,如果你还没有买房的话,现在开始是无法靠买房这一件事情积累足够的财富,也无法靠买房来养老。

    如何是好?

    「防止衰老」要从现在做起,而养老的痛点就是预防的切入点。一个是健康,另外一个是财富。好消息是,如果我们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就以正确的方式做做正确的事情,我们可以非常显著的提高自己的健康与财富水平。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几次,可以在时间轴上画不同的曲线,每一条曲线代表一种人生的活法,曲线的高低代表健康和财富的水平。那么同样一个人,以不同的「活法」去对待这几十年,应该是非常不同的几条曲线。

    有人说:你又没有过完一辈子,你又没有能力重新来过,何出此言?我那我自己做例子,我也把自己和父辈做对比,由此做个「模拟人生」。

    对比之一:我和自己做对比,比较锻炼与不锻炼的效果。有一张图在网上很流行,如下,讲的是男青年从大学毕业之后到工作几十年的肚子和脂肪率增长情况。我的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趋势类似。在8月初我开始做力量训练之后,身体已经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胸肌、腹肌都「浮现」出来,身体脂肪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下面是身体脂肪率最近几个月的曲线。

    对比之二:父亲锻炼前后做对比,父亲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人里面重视锻炼的,每天要步行2小时以上。现在和我们一起出去玩,每次都很能走。其实印象中父亲在年轻的时候体力比较差。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那时还不到40岁,有一次和父亲一起从我们厂区步行去河滩(渭河河滩),距离不过一公里,我至今记得他很粗的喘气声。他最近几年的变化来源于退休前那几年。因为单位职位的调整,他以前坐办公室的工作变成了在外面到处走动的工作。这本身是一次「下调」,但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他从那时起就逐步习惯了每天步行若干小时。这是让我觉得挺惊喜的地方。

    对比之三:和我自己做对比,对比财富水平的变化,在2013年的时候,我因为相关组织结构的调整,而陷入深深的心理危机。以前的支柱突然塌掉,自己在重建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焦虑」(其实对我而言严重的焦虑在医学上甚至都不算「病症」,只是临界状态,这个我在以前的会员语音中讲过。),在2013年7月份,我在一个周末的早晨盘点了自己家庭的所有资金,发现还不到70万。这对一个35岁,在北京打拼的男人的来说,是一个不乐观的数字。尤其想到未来将要面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自己已经不是互联网公司中的「青年」了,就愈发焦虑。收入不算低,但是只有一项收入来源,而这份职业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些都加剧了我的焦虑。幸好每次危机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信号,我抓住了这个机会,重新反思了自己人生的财富积累模式,当时提出了要三条腿走路,即「本职工作」,「平行人生」和「投资理财收入」。三年过去,现在回看,这三条腿都变得强健起来,以前为0的「平行人生」和「投资理财收入」也是变得非常可观。这让我对未来更加有信心。我相信如果我在2013年没有遭遇「焦虑」,还是按照那时的节奏往前发展,「本质工作」和轨迹和现在一样,「平行人生」和「投资理财收入」依然为0。这才是可怕的事情。在没有「悟道」之前,时间是你的敌人,在「悟道」之后,时间是你的朋友。所以,现在得感谢当时的焦虑,没有焦虑,也就没有深深的痛,没有深深的痛,也就不会刺激我反思财富积累的模式。

    类似的对比还有很多,当经过一些事情,回首看去,才发现有些结点很关键,就像回首看长征,遵义会议为转折点一样。所谓转折点,在人生的发展曲线看,就是「变化点」,发展模式和「斜率」(增速)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不试图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需要独特的钥匙开启,但是大家可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 你现在的收入模式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

    2. 你有哪一种理财方式是克服「通货膨胀」的?

    3. 你现在每天健身多久?

    4. 是否做力量训练?

    5. 睡眠是否充足?

    这些问题不够刺激,我们再来想一些问题,40年后,你「年方几何?」,想过怎样的生活?

    1. 你是否可以有安享晚年的足够收入?而不像很多老人一样省钱度日?

    2. 你是否可以每天独自步行甚至慢跑5公里而无需借助任何外力?

    3. 你是否可以到远方旅行而不是躺在床上?

    如果你对后面的问题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就重新回头看看上面五个问题。

    1. 你现在的收入模式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

    2. 你有哪一种理财方式是克服「通货膨胀」的?

    3. 你现在每天健身多久?

    4. 是否做力量训练?

    5. 睡眠是否充足?

    人生本质上是痛苦驱动的,而最大的痛苦就是「老去」。思考「老去」,思考「死亡」是一个本质的动力来源。我们无法等到真正「老去」再去思考那时候要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修缮房屋,我们要在年轻时积累足够的资本。

    在人生本质的发展模式上,「痛苦驱动」会真的变成「痛苦驱动」,我们需要转变为「远景驱动」,以我们对于年老时的理想「远景」,驱动今天的生活,驱动今天的行为和思想转变。

    要问我自己理想的晚年生活?我给你一个画面。在两年前那次去美国的时候,在洛杉矶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去 Getty Center的路上,我看到一个银发的老妇人,开着一辆银色的宝马 Z4敞篷车,不知道是听到什么还是想到什么,边开车边笑,不是微笑也不是大笑,就是那种很惬意的笑,就在加州阳光下…那个画面一直留在我脑海中,希望我未来也有如此的画面,仅此而已。

    照片摄于此次旅途,宏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我们终将老去的人生 转自 《张辉 辉哥奇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uq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