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摩诃婆罗多》之《薄伽梵歌篇》
阿周那问:“最先,你要我弃绝大小事,之后劝我忙于奉爱事务,还望明示,两者哪个更为有益?”
至尊者说:“对于解脱之道,弃绝大小事和忙于奉爱事务各有所长,对比两者,奉爱事务胜过弃绝大小事。”
“臂力非凡的阿周那呀!不怀恨,不求有所为的业果,如此的弃绝才能持久,抛开相对的观念不难松脱尘世的绳结,彻底解脱。愚人只会说行瑜伽,奉爱服务,有别于分析探究物质凡界的数论哲学,真正的学者会说条条大路方向一致,每一条皆是可行的。理当知晓,由弃绝达到的境界,由奉爱服务的事务也能达到,看透弃绝之道和有所为之道如出一辙,才是看透本质。”
“单单放弃大小事,没有对主之奉爱服务,哪里来的乐?经奉爱事务净化的圣哲,毫不迟疑,臻达最高境界。忙于奉爱事务的无尘灵魂,把持心意,克制五感,人人亲近,亲近人人,如此忙个不停,并无业力束缚。”
“具备神圣知觉之人,内心自当明了忙碌的并非本我,即便他看到,听到,碰到,嗅到,吃到,行走,入睡,呼吸,其实心知肚明,每当他谈话,赠物,接物,睁眼,闭眼,那不过是感官和感官物象的举动反应,本我并未参与。”
“不执着于本职职守,功果交给至尊者,便不受制于业果的恶报,形同不沾水的莲叶。无所执念的瑜伽师,用身心,用智慧,用感官,忙于大小事,意在净化自身。忙于奉爱的灵魂,坚定不移,将所得功果尽数献给我,做到完全的平和,反之,没有神圣知觉,贪图辛劳的功果,必受束缚。”
克利须那教导阿周那“克制自己,内心弃绝大小事的受困灵魂,既非行为者,也非行为的主导,居于九门之城(躯体),乐在其中。躯体之城的主人——受困灵魂,不造行为,不造引领他人的行为,不造行为的业果,那不过是物质自然形态的产物。”
“由于无知蒙蔽真知,受困灵魂辨不清人为的恶行善行,一律与至尊灵魂无关。扫除无知,迎来令人彻悟的真知,便可真相大白,如同阳光照亮万物。凭藉圆满的真知,将心意、智慧、信念、庇护定在至尊身上,困惑自当烟消云散,解脱之途上一往无前。凭藉真知,谦卑的圣哲平等看待温文博学的婆罗门,母牛,大象,狗,食狗者(无种性者)。一视同仁,心平意和,已在生死之外,已置身梵之内,似梵一样无暇。”
“遇乐不乐,逢悲不悲,自知之明,无困无惑,通晓神圣的学问,等于此人处在超然境界。不留恋外在感官(身外物)之乐,始终在神定境界,如此的解脱者享有内在之乐,他专注于至尊,源源不断得其乐,这便是觉悟本我的表象。”
“贡蒂之子呀!体感引发之乐乃诸苦之源,有始有终,智者不身在其中,亦不以为乐。弃离肉身之前,若能克制体感引发的冲动,征服欲念,克制怒火,便是世间自得其乐的瑜伽师。内在得其乐,内在解其惑,内在有所从事,内在志得意满,实为圆满的瑜伽师,终归解脱于至尊,回到至尊身边。跳出相对的观念,无困无惑,内在有所从事,时时忙于造福有情众生,诸恶莫行,必将解脱于至尊。不生怒,不生凡尘物欲,自觉自律自醒自悟,不懈探究圆满之道,则解脱于至尊的期限不远矣。避开外在的感官物象,眼神定在两眉之间,屏息凝神修行调息,如此把持心意、感官、智慧的超凡觉者,不惊不怒,征服欲念,谁能持之以恒在此境界,必将解脱。”
“明了我是一切献祭、一切苦修的终极目标,明了我是一切星宿、一众天神的至尊之主,芸芸众生的赐福者和恩人,如此的圣哲悲苦自去,平和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