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写童年放牛的记忆——
“没有放过牛的人生是不圆满的。在我的记忆中,放牛是许多乡村孩子人生的开始。
从六七岁爬上牛背的那一刻起,这些孩子便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动力,兽力资源部部长。
更重要的是,从今往后不仅可以骑牛走出鸡鸣狗叫的村庄,了解故乡广袤的疆土、曲折的道路、起伏的山峦,茂密的丛林,还可以自食其力采摘各种野果并知道他们稀奇古怪的名字。
孩子们人牛合一,做骑士、当牛仔,连鼻涕都流得意气风发。”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没有放过牛,但是曾经见过牛的,其中最常见的是黄牛、水牛。
小时候,我区分它们的标志是:
黄牛的颜色是土黄的,体型要小一些;
水牛有一对又弯又大的角,体型要大一些。
记得当时镇上有几户人家是养牛的,而且不止一头,有好几头,大牛小牛都有。
主人家早上把牛赶到山上吃草,傍晚再赶回来。
春耕的时节,经常在田野里看到有人赶牛犁田的场景……
长大后到外地就很少看到牛了,有一次去苏州园林,看到有一处景点展示的是犁田的场景,一大片田地的中间,有一组赶牛人赶牛犁田的雕像。
乡村田园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
如今,家乡的稻田面积慢慢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房子或者果树,好像也很少看到牛的身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