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热爱语文的人,只愿一辈子沉浸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徜徉,只是许多时候,逼仄的现实、狂卷的分数让我们走得颤颤巍巍摇摇晃晃,有时狂妄自大有时妄自菲薄。
今天读了刘祥老师的《有滋有味教语文》,很快地沉浸其中,很快地感同身受,很慢地细细咀嚼,很慢地用于实践。我要做到“在天地间驰骋,但不迷了归家的路”,因为这才是语文,要在语文的原乡中自在徜徉。
那如何找到语文的原乡?就先让我们循着这理想,走进这课堂……
走进文本,便是走进语文的大门。
轻扣语文之门,通过对话,与文本、作者、编者亲密接触,最后与自己对话,走进文本内核,阐释自己的共生理解。作为老师,我愿意深潜到文本之中,素读文本,发现其美其妙其深刻。但是想要构筑理想的课堂,这需要我们刘老师所说的三步骤来走。
初读文本通其妙,整体感知得其美。通过整体感知,有一个总体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哪些可自己解决,哪些可深入探究解困惑。
细读文本观其精,强化重点有价值。整体感知之后,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再结合每个文本承载的学习目标,深挖细凿,找到教学的重点。
研读文本破其难,紧扣文本有抓手。循着文本语言的脉络,细细品读,解决文本思考过程中不通的地方,当然要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不至于偏了方向迷了路径。
走进作者,便是走进语文的立体世界。语文的世界浩瀚广博,因为她与无数的人相连,每一篇文本背后都藏着一个丰富的人,他的人生可能坎坷曲折,可能波澜壮阔,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做的是走进作者,知人论世,在时代背景、个人命运的交集下,再去读这篇文本,也许会有更深刻的认知。而我们也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共情共知共进退,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本阅读感受。
走进生活,便是走进语文的情境。现在的语文教学讲究情境,现在的语文考试更是时时点扣情境,让我们在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生成语文。刘老师教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构起当下生活与文本生活的连接点,打通生活与文本的关联点,让语文有生命有温度。
为了更好地走进生活,刘老师具”提出了三种方法:
精选事例,类比分析。我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疑难点,因为换成生活中的事,他们更容易理解文本事件背后的情与理。
互文性阅读,打通情感。现在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很难共情,贫瘠的心灵让他们无法读懂丰厚的文本。而语文教学就是唤醒,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与诗意。
运用文本经验,认知客观生活。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语文的能力便不仅仅在文本中出现,我们会发现语文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课程。
走进文化,便是走进语文的的厚度。这一环节是我喜欢的环节,我总是觉得语文担负着更厚重的使命,文化的传承很多时候由我们背负,所以不敢懈怠,永远心存敬畏,在语文世界里自由呼吸。
走进心灵,便是走进语文的共振。如果走进心灵,我觉得我的语文课堂便是成功的,我喜欢看到学生们这一节课“心动”的效果,他们会对你说“时间过得好快”、“太有趣了”,或者是沉浸许久的相对无言,却又泪湿眼眶……
我渴望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心灵,走进语文的原乡,在其中自在徜徉,不会迷了回乡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