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来到北京,面试了一个月后,我入职了目前这家公司,负责公司文化资源方向的一个项目。其实当时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自己终于在北京暂时稳定了.....
这个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实现文化资源提供采集、汇聚、管理、加工、呈现等一整套流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
看起来定位还算清晰,但是在具体实施后,发现没有那么简单,或者说是困难重重
困难1 整套体系没有形成足够的价值点和吸引力
平台建设的基础在于与文化机构合作,进行数据采集或直接对接数据,但真正对接时候发现,其实文化机构兴趣并不高,当时的设计是文化机构需要向当地财政申请建设费用或先自费建设,后期申请政府补贴,然后向我们采购相关的软件与硬件,这就导致大部分机构未感受到利益的存在,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产品没有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价值点,不管是社会价值或者经济价值。资源的汇聚工作推进不下去,我们只能靠宣传项目的意义,合作模式,相关政策,来证明这个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大部分文化机构要么是真没钱,要么是不感兴趣,要么是保持观望态度。
困难2 本身的技术能力,行业经验不足
当时公司大约有一百多人,但大部分都在围绕着之前的业务转,大数据项目前期只有5、6个人技术人员,而且在技术选型上也有些失误,选择了合作公司比较熟悉,我们没怎么用过的前端语言和框架,导致整体的研发效率和质量不尽人意。
困难3 定位不清晰,急于求成
从一开始立志要做全国最大的文化资源数据中心和内容分发平台,到后来,在没有任何资源积累的情况下,开始开发文化的生产线,文化特色资源库一大堆名字晦涩难懂的产品,产品的目标已经偏离,基础的资源汇聚与管理做得不扎实,导致后面的需求无法满足。
困难4 对文化类产品没有很好的理解
目前关于B端的产品比较少,文化资源管理相关的产品更少,当时在做文化资源的管理系统时,我更多是去找一些博物馆资源管理相关的书和文档来看,了解基本需求,字段等,但是真正到系统的业务流程上,还是出现很多问题,挖了很多坑,后面自己和技术都苦不堪言。
(自己在网上淘的关于文化资源管理的书籍)困难5 项目管理混乱
没有一个很好的项目管理机制,任务时间节点随意变更推后,项目人员变化大,产品经理因为其他任务,没有及时完成需求文档,导致需求完成是后折扣,甚至错误,原型评审不严谨,有些错误需求、不合理需求进入开发阶段,有导致需求的变更,影响项目进度,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个产品成功与否,很难定义,但是最起码是能用、有人用。
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公司层面,也可能是人的问题,公司层面的问题靠我们的力量可能改变不了,但是人的问题,不管是我们自身,还是其他人,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人带来的影响,去达成目标,这个过程也是个人能力锻炼的过程,不要逃避,积极面对。
经历过这个项目之后,让我更加明白产品方向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画原型之前,其实有很多事情需要思考,确认产品的价值与方向,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需求的分析,业务流程的优化与设计等一些系列工作;之前领导提出需求就没有细致的思考,直接开始想,“要有什么样的功能,业务流程是如何的.....”,然后便匆匆开始原型的设计,势必要踩坑。
以上只是自己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一点感受,也深知自己的不足,也在坚持总结,希望看到自己的改变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