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于1997年写成,不拘于一人一事而关注历史大局来讲述中国历史变迁的一本书。整部书读下来,收获和感悟如下:
1
整个中国是一个身处于亚洲大陆,农业为主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形态让统治者可以维稳地统治,以求得被统治者最低级的愿望。
2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雏形大概在秦朝就已确立,汉朝和唐朝因为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与分散,导致后世朝代过分将权力收归中央,这个趋势(中央权力)在明清达到顶峰。但是作为中央权力的决策人,却往往无法了解实情,下面的人阻碍圣听,也阻碍决断,导致在一定时期内,明朝皇帝有名无实,实际权力交由文官集团,而文官集团的相互倾轧,排挤尤其是后期的东林党势力更是对帝国稳定性造成极大的破坏。
清朝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4代的好皇帝,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时段,这也有世界贸易的影响,当时距离马可波罗来中国已约400年,西方对中方的好奇和憧憬达到顶峰,海陆航线的开拓也给了西方向中方买卖丝绸,茶叶,棉布等货物的机会,一时中国的贸易规模空前,但内陆的贸易流动性仍然较小。
其后,几位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封闭性几乎直接导致了后期中国100年的屈辱和战争,这还是不了解整个世界导致的恶果。
综上,人总是要对自己的时代抱有清醒的认识,哪怕很多时候清醒也会是一种痛苦,但是不自知者往往被变化的世界直接淘汰,所谓的傻人有傻福在和平年代或许是有些奏效的,但是长久来看,人总是要受时代的桎梏而不自知。
3
读历史,越发感到虚荣和好大喜功是很多事的祸根,当国力还不足以支撑国家大型战略与土木时,真的不应轻举妄动。中学时读朱棣,看他开辟永乐盛世,迁京都,下西洋,编全书等等,读到他去世甚至不免留下泪来,现在看来,那些看起来无比有面子的事极大地耗费了国家资源,甚至导致国内百姓用度的贫乏;后来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也从另一个方面几乎搜罗了民间各类书籍,焚烧埋葬书籍不计其数,对民间的藏书业和书籍传播未必就是正向影响。有研究甚至猜测,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后半部分也在编纂《四库全书》之时被销毁。看此种种,不免困惑,你能说这些雄韬伟略者错了吗?比起那些荒淫无道,滥杀纵欲者有是好是坏呢?只记得以前读欧洲历史,讲述某些皇室的暴戾,看的毛骨悚然,中国的皇帝相比于欧洲国家的帝王还是要温顺符合法度的多的。但从长远来看,修生养息有时未必不好,统治者不为一己私利有时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4
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我总是好奇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变法,对后者更是抱有着深切的同情与慨叹。模糊的说,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好像只有商鞅变法和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可能是因为这两者都在中国大的社会整体变迁之时(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封建制到社会主义时期)交替,且都在朝代开始之初,一般来说新朝代开始之初往往是欣欣向荣的,其余太平年间的变法诸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戊戌变法都已失败告终,且改革者往往都不得善终。中国的改革好像一直是有着一种无形的强大的阻力,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触者即死。王安石变法的惨痛后果更让后世人不敢轻易触碰改革,然中国之农业形式,社会结构具有积久性,也具有脆弱性。所以当新时代出现时,不得不看到世纪变革的腥风血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