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 詹强教授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 戴奇斌教授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刘建平教授
深圳市中医院男科副主任医师 古宇能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 孔维萍教授
北京按摩医院主治医师 彭志杰医生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科 主治医师刘海燕医生
立秋后常会出现短期的回热天气,高温难耐,湿热如夏,民间常称之为“秋老虎”下山。此时通常也正是末伏所处的时间段,一般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秋老虎下山威力不浅,稍有不当,就会招致热伤风等疾病侵袭,需要特别注意。在“秋老虎”“放肆”,在湿热仍未消退的时节,应如何应对,安然度过呢?
“秋老虎”来了!“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秋老虎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末伏。秋老虎是指虽然立秋之后,气候还会回热,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得名“秋老虎”。
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区域“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刚刚立秋。“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干燥,草木渐枯,人自感燥。因燥伤津,伤津而见燥症。燥是秋的主气,属阳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秋老虎(深秋)。
“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这句话就是形容“秋老虎”天气多变最合适不过的。这样的时节,人们往往不适应气候忽冷忽热的差异,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
寒气将至未至的秋初,不久将迎来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立秋和处暑是由热转凉的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人体代谢也会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应遵循“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的应秋养生原则,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
预防“秋老虎”,提防十种病
末伏期间,人们往往不适应气候忽冷忽热的差异,容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老人们常说,“秋老虎过不好爱生病”,现代医生们也发现,秋老虎这些天最容易生10种病!
心血管病:一不小心要人命
“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中暑:严重的致死率高达60%
在“秋老虎”天气,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在中暑里面,有一种最严重的中暑叫做“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很多人对这种中暑类型了解很少,一旦发生,致死事件不在少数。
肺炎:全年高发的时间
数据显示,在“秋老虎”这种闷热天气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要特别小心。季节交替,高温多雨的天气使人免疫力低下,同时吹风扇、开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导致身体适应性差,是诱发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的主要原因。
面瘫:满脸大汗更易面瘫
“秋老虎”这段时间,还有一个最高发的疾病——面瘫!早晚天气变凉,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贼风”,这一时间段如果过度吹风,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建议在“秋老虎”这段时间,一定要少吹凉风,让身体自然降温。
秋痱子:比热痱子更难治
进入“秋老虎”,虽然早晚天气不那么热了,但不少人身上起了小疙瘩,额头、大腿上长了小疙瘩——这就是“秋痱子”。秋痱子比夏天的热痱子更难治。秋痱子和湿疹很像,不如夏天的热痱子容易好。俗话说 “春捂秋冻”,这段时间要适当地冻一冻,才能不生“杂病”。
肠炎:不注意很遭罪
“秋老虎”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秋老虎”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红眼病:一人感染全家遭殃
红眼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秋老虎”时节最容易犯的眼部疾病。一人感染红眼病全家遭殃。
溃疡:立秋一过满嘴溃疡
口腔溃疡是立秋过后,“秋老虎”时期最容易出现的。这是因为人体已经习惯了夏季的气候特点,突然从闷热改到凉爽,身体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这期间,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乱,体内蓄积过多的热需要向外排,不能及时排放,就会出现内热症,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反复口腔溃疡。
扁桃腺炎:疼痛得无法吞咽
季节交替,人体免疫能力变差,因此“秋老虎”这段时间扁桃腺最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扁桃腺炎。扁桃腺炎常伴有高烧、头痛、咽喉痛等,还可能因疼痛而无法吞咽。
风燥感冒:嘴巴鼻子干巴巴
秋老虎来了,嗓子、鼻子最先感到秋意,紧绷绷干巴巴的。由夏入秋,闷热潮湿的天气变得干燥,也是风燥感冒的高发期。
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没有痰。
预防“秋老虎”,按摩“四个穴位”保健康
秋老虎下山威力不浅,稍有不当,就会招致热伤风等疾病侵袭。末伏当下,居家做做穴位按摩降服秋老虎,帮助强身健体保平安。
■祛燥——按“迎香” 润肺防燥
入秋后天气会逐渐由暑湿转为秋燥,而秋燥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此季还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特别是老年人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平时除了可以做做穴位按摩以外,还要注意空气流通,多锻炼身体,尽量保持饮食清淡,提高身体免疫力。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居室干净整洁,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专家支招: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按摩前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养心——按“极泉” 理气护心
“秋老虎”发威时不少人会总是感到心里烦闷。这主要是因为入秋后偶尔的气温回升堪比盛夏。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对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大影响,气血运行不畅,人便会出现胸闷的感觉。加上这个季节是人体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时期,如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血液黏稠度过高易引发心脏病复发。
专家支招: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经常弹按“极泉”能调畅气血,进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一般弹按10次左右。
■健胃——按“四缝” 防秋膘增肥
立秋后气温逐渐有所回降,人的脾胃功能也逐渐恢复,比起夏季来食欲明显好转,加之秋季也需要补充一些脂肪以备冬天御寒,因此,立秋后正是进食肉类、贴秋膘的好时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体重增加最快的时候,如果不注重荤素搭配,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体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肥胖者要注意健胃消食,以免体重增长过快。
专家支招: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四缝穴原本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效果也较好。该穴对轻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显著。
■防热伤风——按“足三里” 强身败火
末伏时期的感冒仍是暑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即在热的环境下,人体汗毛孔开放,汗液外泄,而又感受了风邪引起感冒。从中医角度讲,这是因为伏天机体能量消耗大,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不少市民头伏、中伏都没有被暑热击倒,但末伏时却撑不住了,主要和前段时间抵抗力透支过多,近期疏于保健有关。
专家支招:“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该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最常用的按摩方式之一是,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的背面作为着力点,或者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