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找希望的避风港——浅析《春风》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指向

寻找希望的避风港——浅析《春风》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指向

作者: 原野千目 | 来源:发表于2020-10-02 23:16 被阅读0次

    风,作为大自然自身存在的一部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名仕对其加以吟咏,他们或歌颂或期盼或恐惧,无一不借风表达了自己或隐晦或浅显的不同情感态度。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心生畏惧,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无奈。而老舍先生的《春风》似乎别出心裁,先以一颗赤子之心追逐理想春风,在寻而不得的无奈下,退而求其次转向寻找一个能躲避粗暴春风的避风港,然而,这也可能只是作者的希望而已。本文将试从对比与象征指向角度进行探讨,进一步挖掘《春风》的独特魅力。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通过相互之间对比的文学形象,使情感内容的传达既含蓄又强烈。在作者眼中,理想的春风应当拥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般纯真少女的温柔,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善良体贴,作者以一连串的“温柔”、“轻吻”、“偷偷的”、“同情的”词组来对理想的春风加以详细阐释。然而这也许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作者所亲身经历的现实中的春风只是上述理想的相反面,“粗暴”、“吹毁”、“狡猾”,全然没有半点理想的影子。作者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春风形式,鲜明的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不切实际。作者随后借景物来含蓄地表达自己隐秘的内心情感,“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暗示自己对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强烈不满,渴望走出两地,沐浴在理想中的春风里。

    春风的独特象征指向

    所谓象征,就是用此物暗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含蓄艺术手法。文本中的春风,不只是单纯意义上自然界中存在的风,在深层意义上,同时也象征着一股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如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笼罩在主人公身上挥之不去,拼命挣脱却依旧无可避免的宿命感。风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之一,人类无法避免它的存在。也可以说,它处于一种上帝视角,能控制、影响人的行为。而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恰好也符合这一特点,它同样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它对人类的影响,人却无法改变它。

    文本中的春风屡次打断进入春天的希望,也打破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让人感到心中渺茫。作者对它发出愤怒的指责,批评它“不可原谅”,但外在的这股神秘力量,不会因人们主观的道德谴责就改变其已成野风的事实。它作为客观存在物而遍及大地,不能以普通的“讲理”、“吵架”形式来企求改变它。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这股邪恶外在力量的强大以及对人们造成的深远影响。

    既然客观事实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主动远离它。作者在文末猜想苏杭的春天,期望能是一个理想的地方:能躲避一切让人感到失落、渺茫的外在影响,在精神上能给予人温暖、充满希望。但这个理想能实现吗?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以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把问题抛给读者,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进行思考,二次创作。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艺术在文中的巧妙运用,使春风形象更加丰满、突出;拟人化、娓娓道来的语言使情感表达细腻真挚;而象征手法的运用又丰富了春风形象的内涵,使其独具艺术魅力,超越一般形象,具有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韵外之旨”与“象外之象”的独特境界;从而使主题得以升华,流露出对美好未来仍寄予厚望的期盼,正如王尔德那句经久不衰的箴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无疑,文本中的“我”就是那个生活在阴沟里,但仍仰望星空的人。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强烈艺术效果、吸引力、震撼力,给读者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刻印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希望的避风港——浅析《春风》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指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mi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