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Rosenthal博士与Jacobson博士在一个中学做了一个试验。他们对学校里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并且把孩子们分成了3组:天赋组、中等组、低于平均水平组,并且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老师,但是学生和家长是不知道这一情况的。不过只有研究人员清楚,这个分组不是根据智商测试来分的,而是完全随机的。被蒙在鼓的老师对“天赋组”的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在教学中更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学生一时之间做不好,他们也认为这个学生肯定是有潜力的,只不过还没发挥出来。
实验结束后的一个测验,一年级的班级平均成绩提高了12分,而“天赋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7.4分。二年级班级平均提高7分,“天赋组”提高了16.5分。
对于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条:
1. 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给了更多学习资料和让他们研究艰深的学习内容。
3.对于"高智商"学生的学习,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更多的反馈。
4.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机会。
你当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他们最后就真的表现出这种水平。
后来人们在各个领域都发现了这一现象,可谓是非常普遍,比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就把这种现象命名为“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 ”——你“预言”局面会是怎样,在潜意识里你就会按照这个想法去做,所以最后真的就会变成这样。
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今后可能就真的会变成这种人。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你相信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先像对待这样人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