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4)1“小恶魔”是如何养成的?
第四章
“小恶魔”是如何养成的?
良好的幼年照料会带来积极的结果,照顾不周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兄弟姐妹从父母双方获得的关心和照顾有很大不同。总体来说,许多心理特征的确会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然而方式却与我们想象的不大相同。
人们相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培养方式影响,而非血缘关系。
人们常说:“我们是一家人,也一起长大,但是你看我们之间有太多不同——这肯定是基因造成的吧?”兄弟姐妹间的差异让很多人难以避开基因作用的观点。然而,你们受到的培养方式实际上是不同的。你们的确有同一对父母,但每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是不同的。我将子女之间互不相同的具体原因总结如下:
· 受到自己童年经历的影响,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不同。
· 在不同的孩子出生时,父母间的关系不同(双亲家庭的情况下),这种状态会对特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造成影响。
· 对某个孩子的虐待或关爱的方式及内容。
· 对某个的孩子的偏爱程度。
· 将耻辱感倾泻给某个孩子——这种情况通常是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即“我很好,而你不是”的模式。
·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也就是他们的出生顺序。
· 孩子的性别。
· 同胞竞争的方式(这种情况总是会出现)对某个孩子的影响。
虐待或关爱造成同胞间的差异
精神疾病的真正成因
精神疾病的创伤后遗症模型,或是由此得出的其他说法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种观点提出,早期的受虐经历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度,然后在大脑中产生化学物质(而非基因导致的脆弱)。这使他们对威胁更加敏感。儿童的大脑开始做出适应,预测可能出现的厄运和痛苦。如果事态愈发恶劣,那么仅仅几次逆境就能让成人患上精神疾病,甚至包括精神病、精神错乱(完全丧失条理性、自我崩溃)。
这些人精神十分脆弱,一旦遭遇失业、求爱失败或是负债累累,就有可能患上妄想症,并出现幻听、幻视或产生偏执的观点,比如认为陌生人想伤害自己。在状况较轻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丈夫误会妻子外遇或员工认为上司迫害自己,虽然真相并非如此。所有人都会在某些时候变得有一点偏执或对他人的意图产生错误想法。通常,这些倾向的根源就在于童年虐待。
在激发人反应过度这一环节中,皮质醇激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其他激素也十分重要,不过接下来我会重点关注这种激素。当你遇到威胁时,体内的皮质醇会秘密激活大脑中“战斗或逃跑”的体系。如果频繁地处在紧张的环境中,你或许就会永久陷入这种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即使没有任何威胁,你的大脑也会随时准备好应付。这通常会导致皮质醇水平极高,经年累月,不仅会导致寿命缩短,同时会让人变成滑稽混乱的废物——在生活各方面都表现得焦虑、抑郁、暴躁易怒、易分心、火急火燎。你会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瞳孔放大,即使很小的刺激也会反应过度。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这种“战斗或逃跑”体系一直保持“启动”的状态。这意味着你的整个身体系统已经关闭,皮质醇的水平也异常低,效力减弱。由于太习惯时刻经受威胁的恐惧状态,因此即便看到一个紫色三头火星人出现在客厅中,你仍旧会平静地说:“嘿,哥儿们,你好啊?”在一些情况下,这是精神变态的表现,是一种冷酷、残忍、不受普通风险影响的状态。
如今大量证据表明,人的皮质醇基线水平是由幼年时期受到的照料决定的,有时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当威胁不复存在时,你的皮质醇水平会重新回到基线水平。不回应、不稳定或虐待的照料方式会对脑的电-化学方面造成影响,从而造成异常高或低的皮质醇基线水平。
尽管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后天培养是皮质醇基线水平设定的重要因素,很多科学论文仍会在文章开篇就断言,精神疾病是由大量基因造成的。当前,被确诊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儿童很多,而且数量还在增加。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人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的思维会快速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上,同时行动速度也会加快。自闭症患者则无法考虑其他人,或无法意识到其他人也有思维,他们的症状通常伴有程式化行为以及强迫症。
这两种精神疾病关系紧密:确诊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患者至少会有一半的症状同另一种疾病的相同。它们重叠的部分太多,让人不禁怀疑,这些“疾病”是否真的像它们最初被总结得名时那样,可被划分为独立的病种存在。反社会行为中也存在这些症状,因为行色匆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忽视他人的人(自闭症)必定会被人们认为行为异常。
研究表明,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言,仅有1%~3%可以能够通过基因来解释。反过来说,即是证明了97%~99%的原因并非基因。接下来,我会着重强调这两种疾病,阐释不同的后天培养与出生前经历起到的作用,而基因并非主要原因。
情绪失调与早期童年经验有关。
出生前经历的影响
实际上,“电-化学调节器”的一部分在出生前就决定了。通过对几组儿童出生前到童年晚期这一阶段的跟踪调查,人们发现,如果母亲在产前3个月焦虑不安,那孩子在7~10岁时患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问题(例如乱发脾气)以及焦虑症的概率就会大幅增加。这些是皮质醇水平失调的迹象(过高或过低)。即使我们将导致这些童年问题的所有产后原因都考虑在内(例如母亲患上抑郁症、日托照料不足以及夫妻婚姻问题),产前应激仍旧是有很大影响的一项。
或许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通过对兄弟姐妹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母亲怀孕时如果焦虑不安,那她生下的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概率,就比在母亲孕期情绪平稳的状态下出生的兄弟姐妹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非基因遗传疾病,产前影响才是儿童患病的重要原因,这一事实已经非常明确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初是一种释放焦虑的方式,实际上对那些极度神经质或是轻易感到厌倦的人(也就是那些皮质醇失调的人)来说,是他们身上长久以来被贴着的标签。
产前问题还会导致其他问题。如果母亲在孕期精神焦虑、抑郁或抽烟喝酒,那么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孩子在十一二岁时患有人格障碍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他们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关注自己,无法考虑他人;情绪波动过大,同时无法遵守正常社会规则。
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例如自闭症,也会受到胎儿期经历影响。举例来说,孕妇孕期5-羟色胺浓度水平的提高会造成胎儿更易患病。如果给孕妇们开大量的5-羟色胺抗抑郁药物,那么她们生出的孩子患上自闭症的概率很可能会增加。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出生方式的不同。13项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如果母亲通过剖宫产生下孩子,那么这个孩子患上自闭症的概率就会增加1/4。近年来,在许多发达国家,这项手术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很可能导致自闭症患者数量的增加。
有趣的是,不论造成自闭症的原因是什么,一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旦被确诊,它就不是一种必然的基因宿命。研究发现,34名在5岁前被确诊患有自闭症的人,到了童年晚期或成年早期,就都没有任何自闭症症状了。在这项研究进行期间,研究人员十分注意检查,以保证最初的诊断无误。因为这些孩子已经完全康复,因此这种疾病不可能是基因造成的。如果在早期就为养育者提供恰当的支持,该病的长期影响就能够得到显著减轻。父母正确的养育即使无法根治疾病,也能够减少患者的症状。
除了对大脑发育产生直接影响,早产引发疾病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如果婴儿不好相处,母亲想要适应这样的产后生活就会更加困难,比如像吉尔这样患有严重产后抑郁症的母亲。
幼年时期至关重要
对婴幼儿发出的信号进行敏锐地察觉,并随即做出回应,这一点已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健康的根基,包括:为建立有安全感的情感联系打下基础,在学校和社会能够表现出色,以及成为一个活泼爱玩、知足常乐的人。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堪称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曾说,对婴幼儿的成长来说,爱如同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同时期还有另一位重要思想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他写道:“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婴儿。”他的意思是,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时,婴儿才能获得自我认知感。
自从20世纪50年代鲍尔比和温尼科特发表了以上言论,他们的说法就被证实是正确无误的。无数研究表明,幼年时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才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极端精神病的罪魁祸首,基因并非原因。通过对23例最佳研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产后早期的虐待会增加孩子随后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
这项发现的证据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也就是勒内·施皮茨(René Spitz)开拓性的观察研究。他发现,如果婴幼儿与父母分离并被放在育婴机构照看,他们就会变得性格孤僻内向,同时没办法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实际上,如果婴儿待在育婴机构的房间里,由于缺少亲密的私人照料,他们的死亡概率会大大提高。
在39项有文件记录的事例中,孩子或是被野生动物抚养长大,或是只被提供食物而没有获得任何人类照料,通过分析这些事例,回应式照料(Responsive Care)的关键地位得到了证实——这些孩子没有习得语言,也没有任何社交技巧。之后便证实:在育儿机构长大的儿童(几乎没有获得任何熟悉照料者的回应式照料)患心理疾病的概率的确会大大增加,比如自闭症(概率高出五六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在育儿机构长大的孩子中,约一半的男孩和1/3的女孩在成年后会患上人格障碍,通常会表现为我-我-我的自我关注、狂妄自大、情绪严重波动以及不稳定的恋爱关系。同时,人格障碍患者很可能出现性和社交方面的滥交行为。
由于缺乏单独照料,这些孩子倾向于发展“无差别的友谊”。对于任何能够提供照顾或培养的人,他们都会与之亲近,并想成为每个人的朋友。进入青春期后,女孩很可能会用自己的适婚性作为吸引男性的方式,并愿意通过性来换取爱。失败后,则将这种方式转为获取金钱——在当地权威育儿机构长大的孩子卖淫的比率更高。
在育儿机构内,受到单独照料多的孩子更倾向于对自己遇到的人进行有区别地对待。在进入育儿机构前的幼年时期,儿童受到的虐待越少,就越能减少无区别对待的行为。对于那些被长期忽视的孩子来说,无区别的友谊会使他们对他人的魅力和友善性不加区别,并逐渐陷入一系列精神错乱的关系之中——以一种冷酷、算计、无情的方式利用他人,因为他们不相信有人能真正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精神变态的根源是幼年时受到的虐待而非基因。
在英国,监狱的囚犯中有40%在育儿机构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几乎所有人都遭受过父母虐待。80%的囚犯患有至少一种精神疾病,多数人患有两种及以上的精神疾病。他们大多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被称为精神变态)。犯罪、精神疾病以及童年虐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这一点几乎毫无疑问。
当然,并非所有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属于其中一个分支)都是由产前及幼年缺失关爱造成的,但是这些因素(而非基因)会导致人的脆弱性。后续虐待也有重要影响,性虐待及身体虐待已被证实为导致问题的重大因素。有趣的是,在一对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遭受过性虐待而另一个没有,那么遭受过性虐待的那个就更可能在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包括人格障碍。有力的证据显示,性虐待是造成精神疾病的直接原因,而非基因——同卵双胞胎受到的对待方式不同,最终结果也不同。除了虐待,社会因素也会导致人格障碍。不同国家之间也有很大差别,美国国民患上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是日本的50多倍。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助长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滋生,亚洲文化则更倾向抑制这些症状。
因此,尽管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毋庸置疑,它却并非唯一的因素,你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对这些潜在问题产生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