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不上喜欢文字,只是有一种拿着书的习惯,可能是某个时候偶尔享受到了书本的快乐,那种超越自己平庸思想的东西有时感动到了我。
正如孟德斯鸠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我在入睡之前都要看一会儿书,不然,就像一个没思想的动物,难以入睡。所以枕边常常有一本书,不然睡不着,那怕有时看上几字也行。
在读书这件事上徘徊久了,多少也能摸出一些门道。这不,近几天一直在看朋友们推荐的巜包法利夫人》。
平时也只看国内近期的小说,觉得还有一些味道,渐渐地把矛头伸到国外,美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加拿大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英国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突然发现经济,文化,艺术,信仰与中国同时期的截然不同,甚至有些思想比我们体验得更远,仿佛我们错过了一个时代。在看这些小说明显不同的是他们多数信仰耶稣,有教堂,教会,圣经。这是我不了解的,也是与我教育的时代所不能理解的。当然,信仰自由并没有错,也许是我们在信仰这块过于单纯,就像井底之蛙。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拜福楼的作品,1857年,那个时代我们正在清朝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法国也属于入侵国。由于知识和思想浅薄,我没有看出有人说的如《红楼梦》般的辉煌。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一个喜欢读书爱幻想的女人。这种难得的好性格却让她误入了歧途。她长得唇红齿白,窈窕淑女,长发披肩。她生来手里拿了一副好牌,在做女孩子的时候,有一种与信仰宗教的人格格不入的隐藏性格,结果在没主动出击的时候被当医生的夏尔看中,冥冥之中做了医生的第二任老婆。
爱玛嫁给夏尔以为找到了书本上的爱情。其实,婚后的生活是真真实实的柴米油盐。
不是她想像的″爱情仿佛是一只粉红色羽毛的大乌,只在充满诗意的绚丽天空翱翔"。不是她梦寐以求的幸福。
于是她开始幻想,首先是在书上幻想,然后就关联到现实生活。在一次偶然的舞会上,她接触到了上流社会的生活,遇见了年轻倜傥子爵。然而,地位,时间的不同,让她瞬间回到了平民的生活。这种跌落让她痛苦不已。
她开始幻想身边的人,做了鲁道夫的情人,过上了她想要的爱情生活。她花费丈夫夏尔的工资去讨好情人,为了私奔花费夏尔大量银子。然而,鲁道夫只是一个感情玩手,在情感的胁迫下一走了之。这让爱玛大病一场。
后来,又故伎重演,爱上了小青年莱昂,为了这种浪漫的情人生活,花光了丈夫夏尔的所有存款,甚至连房产也抵押不完。
在这场她以为的爱情生活里,她输得一无所有,没有照顾自己的女儿,甚至嫌弃一直帮助她爱她的丈夫夏尔。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她选择了自杀。
以我片面的想法,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爱玛不可怜,甚至可恨,恨之入骨。她选择了自私,选择了一条不归的虚幻爱情路。其实,她可以为自己丈夫所感动,即使不能这样,她完全可以帮丈夫的事业经营起来,奔她想要的浪漫爱情。
可怜的是夏尔,一个守护着家,守护着心爱人的人,直到伤心至死,也不知其然。
看一部书,也让我略略知道了法国启蒙运动追求自由民主的三位哲学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也知道了名。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与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并称意大利三大艺术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