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遇到一个较真的KOL(上篇)丨案例说

遇到一个较真的KOL(上篇)丨案例说

作者: 凤凰涅磐0 | 来源:发表于2017-11-18 22:10 被阅读0次

来源:思齐

案例说:案例是来源于实际,但是为了以避免敏感的信息和回避相关人物进行了调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文呈现的是思维逻辑,不涉及具体的销售行为。供医药同仁参考。

案例背景:

这是一款口服药,符合适应症的门诊患者较多(病情轻)。病情较重的会收治在住院部。此药物在历年指南中一直有其推荐,但临床运用较少。有厂家重新梳理二次开发,进行推广。但在2013年,国外的指南中出现了一句话,“在XX症状较少的地区,使用此种药物不会获得临床益处”,但在2年后,中国的指南重新修订的时候虽然延续推荐了此种药物。面对国内外指南的不同,国内的专家选择了站队在“国外指南”一边。

但是如果想要专家在学术演讲中回避,或者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可行吗?

如果是长期合作的公司,有可能实现,专家讲课内容遵循国内的指南推荐是合理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客户基础很弱,厂家对专家的影响力比较弱。一部分专家讲课时对此话题一语带过了,但也有很较真的专家。

其中一位专家,在一次学会组织的指南巡讲中,讲到药物治疗时说“以前国内外推荐了某种药物,但现在有点变化,在2013年国外的指南已经不像以前推荐一线用药了”。如果他在全国性会议的指南解读上,一再强调国内外的差异,其的学术影响力会直接动摇医生的观念甚至治疗选择。

这位专家在专科领域属于全国级别讲者,他担任所在领域的医学会职务。同时,他也是地区的学术带头人。从既往发表的文章和职业经历发现,他和同领域的其他专家不同,除现有专科领域以外,他还有比较强的免疫和感染研究的背景。

回顾一下多次地拜访和沟通,专家曾经说过:

➀ “这类患者目前是下降的,你们应该去三甲以外的医院去找这种患者”

➁ “我们曾经用过,但是因为以前制剂的剂量过大,不符合临床实际,我后来就没怎么使用了”

➂ “这种疾病发病急但恢复很快,目前的治疗已经足够了”

➃ “2013年的国外指南已经不支持,不推荐了”

➄ “这类病人的血清学诊断没有标准”

➅ “国外指南说,如果没有血清学证据就不需要用”

➆ “国内外的比较的讲法,你觉得听众的反应如何?”

怎么办?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工具一

购买流程(草草画个图,描述一下举例,不做深究)

遇到一个较真的KOL(上篇)丨案例说

“购买流程”结合分析,专家对于此类药物的选择处于“治疗选择阶段”,疾病的诊断不是问题。对于国外提到了“血清学相关”的内容,其实是很矛盾。因为实际上国内外这个检验没有统一的“金标准”,即便在“评估/诊断阶段”增加血清学检验,也不一定会成为成为处方行为的驱动因素,反而更有可能成为争议性较大的“障碍因素”。所以,选择从“方案选择阶段”寻找可能的机会。集中需要考虑方案选择中,与处方行为相关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

工具二

为了找到观念上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因素,并区分其优先顺序,我们用“观念判断”的工具进行分析梳理(表格)。

遇到一个较真的KOL(上篇)丨案例说

外部因素(环境),这里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科,疑难杂症多。相对而言,和指南相关的疾病是个“小问题”(归为障碍因素/B)。病人的流行学特点显示,确实呈现下降趋势。(B);病人中呈现年龄差异明显(为驱动因素D),用药方案多联合方案(D)50%的概率选用某特定机制药物(D)

期望的治疗经验,他希望疗效确切,临床证据质量高(D)作为区域学术水平的领导者(D/B)跟进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D)

信念,他认为国外指南提示这类药物使用的前提需要满足血清学要求(B因为临床此类药物的血清学一直备受争议且假阳性多,所以并不具备参考价值。)以报道的文献显示,重症患者运用此药的证据质量较强(D)近年疫苗的大量使用,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了(D/B)(备注:这里的归类驱动D,障碍B,中性因素D/B是基于产品的治疗定位与客户学术需求匹配的结果。)

匹配其日常处方习惯后,就可以解释他的处方行为了(治疗方案)。

如果用一致性进行描述,把3方面因素统一成一句话,可以成为“他的某疾病的轻度患者会选择XX治疗方案(指南推荐的另外药物),因为他相信国际指南的推荐,符合他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目标要求”“他没有选择XX药物治疗轻度患者,仅选择重度患者使用。因为他认为轻度患者发病呈下降趋势,且病程短,用目前的方案治疗疗效满意(治疗后病程短)”至此,我们也通过一致性的关联,排除掉了一部分最初觉对行为目标有影响的因素。这样思路相对清晰集中。

所以,也可以判定专家之所以在指南讲解时有前文所述的表述,基于他对理论和临床实际的认可,是合理且有理有据的。并不是故意为难厂家。这样的专家,如果方法得当,应该可以重新塑造观念。

杠杆点

经过分析,设定行为目标,第一阶段是“在会议演讲中不再强调国外指南”所以相应的,观念上要重新进行塑造,逻辑上的杠杆点可以拟定为:

针对其观念,进一步的行动策略其实就是针对可能的杠杆点(阶段性目标):

➀ “证明轻度患者在处方的方案选择阶段时,血清学指标作为依据是有限的。”

➁ “证明选择此类药物在轻度患者的必要性(基于免疫学证据)”

➂ “最新的研究或者meta分析证据支持”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探寻,国外的指南中推荐的变化原因。其结论是普遍适用还是有先决条件存在……

不过,很快就发现如果要证明血清学指标局限性,能看到的资料研究时间都比较早,有的甚至是90年代以前的研究,好不容易找到的样本较大研究,但作者解释其机制时和数据统计的统计学方法时,语焉不详。所以,尽管提供给专家了,但如隔靴搔痒,对其观点影响不大。其次,“免疫在机制上可以解释,但缺乏临床数据支撑”,这样的结果令人失望。

6

..........

市场营销最核心的是,销售行为是观念主导。貌似很理性很讲逻辑的医生,内心深处还是和普通人一样,相信大品牌,相信世界权威,医生在国际会议latebreaking session听到你公司的最新研究,教父级讲者说你的药好,文献发表在NEJM,国际指南你的药放在A1推荐,医生根本不用理细节已深信这是好药。反过来国际指南说这药不行,就是判了死刑,是早死和拖多久死的区别。这个KOL不是较真,他只是说出事实。做医院行业就是要面对过时的问题,如果换成手机行业,就是大家开始用iPhone8的年代,你为了自己的饭碗还在硬推iPhone5,虽然逻辑上可以创造很多理由,但是多好的理由也改变不了人类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到一个较真的KOL(上篇)丨案例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vy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