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海盗船”之前,我相信这次航行会把我带到意想不到的地方,领略不一样的风光。现在行驶了不到一个月,果然,它驶向了规划之外的航线——我的心海。我看到我的内在还有许多束缚,曾经它们是隐形的,现在被我捕捉到了,我要通过书写突破它们。
上一次梳理了关于自我价值的认知,这些认知其实也与写作有关联,现在想梳理那些对于写作的错误寄托。
1
小时候读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书中父亲向别人介绍托尔斯泰的时候,指着站在哥哥旁边的他说,这个小一点的孩子是个诗人,就是翘头发的这个。小时候我也是个翘头发、会写诗的小孩,长大后想当诗人。
我的启蒙老师是当时的《知音》杂志。那时候我奶奶常年订阅《知音》,我发现每期杂志的扉页上都刊登着一首抒情诗。那些诗歌读起来那么美,我被诗的韵律与朦胧的美感打动了。每次都把我喜欢的诗歌抄录在笔记本上,并且盼望着快点拿到下一期杂志。
读报纸的时候也是一样,最先去看文学版块。发现自己欣赏的诗,会忍不住大声朗读给父母听。
后来有一天,一首诗出现在我的头脑中,我把它记录下来,于是我人生的第一首诗诞生了,名字叫《夏姑娘》。
自此之后,我就开始了自由创作的快乐阶段。学校运动会上,我把各种运动项目写进打油诗。平时也会拉着同学一起尝试不同风格的诗歌写法。这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事。
到了五年级,有一天我突然对父母宣布,我不想当诗人了。原因是我发现书店里的诗集的数量远远少于小说,诗歌的读者也很少。我觉得社会对诗人太缺少关注,担心长大后没有收入、不被认可。既然大众的喜好是小说,那么长大后我要当作家,写小说。
回忆至此,原来我的初心在那么小的年龄就遗失了。不知是受集体意识的影响,还是天性使然,这一次书写才让我发现自己从小就没有安全感,从小就渴望被关注。
若没有写下来,这是我完全意识不到的。甚至我的潜意识与表意识是自相矛盾的。我虽然对声名与荣誉不感兴趣,可我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
这是我最近几天都在试图搞清楚的一件事,为什么我想被关注和认可呢?这个信念的源头在哪里?我向自己的内在提问。当我闭上双眼,首先我感受到有一个幼童在大哭,她是我的内在小孩。接着我看到一幅画面,年幼的我独自坐在床上玩着玩具,没有大人陪伴。
这的确是我幼年和童年的常态,父母忙于工作,我的伙伴就是玩具、游戏机和书。我以为自己喜欢安静,不需要陪伴。我忽略了,内在那个孤独的小女孩,那颗渴望被关爱的心一直没有得到安抚。
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对于被关注的渴望始于何处,接下来就可以通过爱自己来补偿内心的渴望。
2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塞莱斯廷预言》这本书。
书中的第六条真知告诉我们,为了夺取他人的能量,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演出着“控制戏”,通过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夺取更多能量。
要想使生命向前演进,就要停止这种获取能量的手段,与宇宙能量保持连结。
回顾小时候对于被关注的渴望,是由于能量的匮乏。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是想要获得能量。
我现在已经不需要这样做了,当我忠实的做自己,我就充满了能量。写下我的真实想法,我感到灵魂自由,能量充沛。
思维就是能量,在写作时保持专注宁静,思维的能量就可以顺畅流动。
3
初登“海盗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我也会读大家的文章,然而这个出发点不仅仅是好奇,也有比较之心。我总想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处于怎样的水平,我会不甘心落后于他人。
比较,容易使人迷失,我很快忘了自己上船的初衷是为了坚持写作。
比较,带来的好处是,我学着使自己谦卑,学着去欣赏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每位同学的关注点都不同,呈现出的是多种不一样的人生。我静静的看着,不禁感叹生命的多样性,也是这个原因,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丰盛。
但是我也心生烦恼。我发现在写作方面我有许多不擅长。比如写风景,比如写某样具体事物,一种植物,或者一种食物。对于那些需要刻画细节的描写,我都不擅长,因为没有仔细的观察过。这让我觉得自己的观察力很差,所以我给自己的作文取了个绰号,叫“脸盲体”。如同平日里我总记不住别人的长相,不擅长观察别人的面部特征。总之,这些不擅长,让我感到沮丧,让我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写好。
我尝试写自己不擅长的主题,但意图偏了——总想通过这种不断完善,达成自身的完整与完美。我试图把别人的优势都变成自己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无法既活出自己又活出别人的人生,我只能在做自己的这种“有限”里,去触探自己的无限。我要放下这种不断扩展自己的野心。学会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欣赏自己内心的风景。每个人聚焦的领域不同,我这也想尝试,那也想体验,精力分散了,就无法深入自己想学习的领域。
现阶段,我的研究对象就是我自己,我只想不断破除自己思维的种种限制,打破边界,让思想无界,才会发挥无限的创造力。
我想给自己更多允许。作为一个刚开始写作的人,我对自己太严苛了。没有允许自己慢慢提升,总妄想一步达成。我想给自己一个提升的过程,写自己真正想表达的,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搭建自己完整的认知体系。
4
我想疗愈自己的孤独感。在写作主题上试图与集体趋同,也反映出我想融入群体的渴望。我很敏感,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不同,不容易被群体接纳。就连老公也说我,属于小众群体里比较另类的那部分人。闺蜜更是说我从小就和大家不一样。来自亲近的人的评说,其实会让我觉得自己被群体边缘化。从小到大的孤独感,已经是我心灵的常态,甚至孤独就是我的一部分。现在的我,在尝试着放下被接纳的渴望,我愿意接纳我自己。当我接纳我自己,我对世界的态度就不会那么敏感。
我接纳我的独特性。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世界因为不一样而精彩缤纷,如果人人都一样,人生该有多枯燥。我放下我的趋同意识,不让它们再分散我的注意力,不让能量流失在这种不必要的地方。
我想沉浸在这样的自我梳理中,不断看清、理清那缠绕在一起的思想谜团。我不要求自己写好,不要求自己完美,不要求别人认同,我只要继续写。
我要打破自己的面子,剖析自己不愿面对的壁垒。那些不好意思承认的卡点,都可以摊开来,写下来。这就是我心灵的自由。
如今我已变得更敞开,从前心中认为敏感的话题,以及不愿触动的伤痛,我都愿意写出来。通过书写不断打开,不断疗愈,我会有力量走得更远。我愿放下对文字的掌控,不需要结构工整,不需要语句流畅,不需要用词准确。我要打破写作规则的限制,只要写,突破旧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