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里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唯独小满后边跟着芒种,没有大满一说。这个就有点意思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里的“小得盈满”,说的就是谷物将熟未熟,未及全满的状态。
想来古人约摸觉得“大满”不妙,特意避开的缘故。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测。不过古文确实就有“满招损”一说。
岭南地区有民谚:“小满,江河易满。”这个时期雨量大,但是雨量过大就会导致江河过满容易引发水患。
《吕氏春秋.博志》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太完美了必定会出现缺陷,发展到极端必定走向反面,过于满盈必定发生亏失,这话警醒为人处世要戒满,不处极,不求全。
这些放到我们现代生活中,处处都有启示。
爱不可太满
今年小满在520,520是信息时代营销出来的爱情节日。但爱,又岂止是爱情,亲情友情同样在我们生命中缺一不可。
爱情不可太满
太满的爱情,一方面让人窒息,心生疲惫,不得自由,另一方面得到的一方也不会珍惜,反而更不会顾及付出的这方。有个短视频“胶水”,女主太爱男主了,爱到最后发展到病态的寸步不离,只想控制住男主的一切,最后用胶水把自己跟男主直接黏一块儿了。这种过满的爱只会让人心生恐惧,让人想逃离。
友情不可太满
友情如果存在“占有欲”,也是太满的一种体现。表现为认为很要好的朋友,就必须甘苦与共,感同身受,还会对好朋友与其他朋友的来往耿耿于怀,诸多猜忌。最后这样的友情里一个太关注一个被约束,“用力过猛”终将关系会崩塌。
亲情不可太满
太满的父母之爱就会容易包办,控制孩子的一切,舍不得孩子走弯路,最后往往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父母亲自剪掉孩子的羽翼后,孩子终生无能只想依赖在父母的庇佑下,也就是啃老。日本的啃老族高达61万人,而且不少是高龄的,足不出户躲避社交。这个不仅有时代的背景,更多还是源于父母的包办。
而另一种极端就是反目成仇,北大留美的王猛拉黑父母6年后写了万字长文控诉,控诉中有一段原话:“我慨叹: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我面临一道二选一的题:认为我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叫爱,或者承认自己缺少爱。我选了后者,因为前者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从那时开始,我用“情感的孤儿”来描述自己。”过满的父母之爱翻了车,让孩子最终感受到的反而是痛苦是缺爱,爱无能。
话不可太满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老一辈经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过头话不可说”。这话大概指的就是说话留三分,给别人脸面也给自己口德。一旦话说太满,不留余地,让别人难堪,很多时候往往也是给自己挖坑。
民国时期文学家钱玄同年轻时特别偏激,说过:“人到40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特别是他的损友们。在钱玄同40岁生日当天,他的朋友胡适、周作人等人在《语丝》杂志上专门为他出了一个专栏。在专栏里,他们煞有其事地为他写讣告、撰挽联、赋悼词,哭天喊地,弄得他好像真的死了一样。胡适给他写的《亡友钱玄同先生周年纪念歌》中第一句就是:“该死的钱玄同,怎会至今未死!”钱玄同只得挽回道“以前那句话,我不是针对在座的所有人,针对的只是那些顽固的封建遗老呀。”
期望不可太满
《允许你自己》这本书里有个公式“爱的体验=对方的实际付出-你的主观需求”。假设对方的实际付出是恒定的,那能不能感受到爱只取决于自己。当你特别需要爱时,爱就消失了。而当你并不是很需要时,爱反而有了。而非常大概率的是,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主观需求。因此能不能感受到爱只能靠自己,不能奢望他人给予。
而在对待事情方面,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越急着想要得到反而越容易达不到,相反,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对事物期望不过满,有时反而可以带来惊喜的结果。
茶道里有“斟茶七分满"的说法,满了让客人不好端,容易烫手或撒到衣服。因此,以七八分最相宜。绘画、摄影、书法也都有留白一说,留出协调之美,留出想象空间。就说电影,抛开大团圆结局留个开放式结尾往往更加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人生不也如此吗?凡事不求满,存下三分给自己,正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留些遗憾,留些空缺,小满未满,颇有希望,刚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