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例子:
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前,那里的土著人民生活地很好,至少是和平的,和谐的。
看到这个论述的时候你怎么想?
我看到的时候,想法是,是这么回事。哥伦布不过去,人家土著人生活地好着呢,自给自足,自娱自乐过自己的快活日子。然而,哥大哥去了,发现了这片土地,在这里挖掘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占着自己有更先进的武器,就驱逐这些当地的土著人,占有了这片地,并且还把这些人变成了奴隶。我相信,应该有不少人跟我有一样的看法。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事实上,上述的这句话只是个传说。在新大陆上生活的部落中,很少有生活地平和安详和谐的,很多部落不仅在搞战争,甚至屠杀孩子和女人,折磨俘虏什么的根本不在话下。有些部落用人做祭品,甚至吃人肉。在他们与自然的相处中,也不大能够看到尊重二字是如何体现的--他们砍伐树木,杀害整个畜群。
再看一个例子:
雇主从落后国家进口劳动力,是为了省钱。
多么典型的资本主义的嘴脸,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榨取广大穷苦人民的剩余价值和所有价值,是不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本地工人要求加薪,组织罢工,老板计算一下成本,实在太多了,不跟你们这群屌丝玩了。我找那些干活多拿钱少听我使唤不敢支声的人去,这些人在哪呢?是啊,当然在落后国家了,在自己本国可能都吃不上饭,至少来这里可以管饱,工资什么的嘛,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在我的理解中,这些雇主就是为了省钱,就是为了赚取最大利益。
然而,事实是:
在许多情况下,把运送劳工的费用也计入成本,那这份成本根本已经高于国内的劳工了。那为什么还要运呢?因为这些劳工的生产效率更高,这些劳工的技能可能更加细致和过硬。至少说明,运送劳工其实并不直接省钱啊。
看过以上两个例子,是不是感觉到原先自己的想法其实好像并不是完全正确嘛,甚至事实跟原先自己的以为的事实根本就是背道而驰嘛。那么,问题来了,你真的懂吗?这些事情,这些知识,你真的懂吗?这些判断,你做的真的有足够的理由吗?
好像,并没有啊。奇怪,那我们为什么那么笃定呢?在我们的想法中,这些事情就是这样运作的呀,怎么会跟实际情况不一样嘞?
那我们就要聊一聊我们是怎样了解到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的。知识,要么通过主动获取,要么被动获取。怎样算是主动获取呢?那就是我们分析问题,考虑所有的事实和可能的解释,用逻辑推理,并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那被动获取可想而知,就是我们通过其他人或其他渠道的告知来获取知识,比如,报纸,电视等。
看出哪里有问题了吗?
是的,当我们被动获取知识的时候,(遗憾地是我们每天都在被动地获取知识)我们不会去检视它得真实性,它就作为一个存在的事实直接进入我们的脑海中,从此之后成为我们笃信的事实,哪怕我们听到的是谣言呢!
所以,我们唯一的办法是:放弃我们的自负,因为我们不会学习自认为已经懂的东西。
那我们难道不会自动抗拒这些不合理的被动获取的东西从而形成好的正确的认知吗?难,太难了。
认知困难有三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那我们始终没办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因为还没有探索出来啊。二是每天会发生新的事情,而我们无法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其是否正确。三是,在知识的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丢失正确的认知这样的事情。知识并非没有生命,正相反,知识总是活跃在各个角落。
那么,接受知识的障碍有哪些呢?两个词,一是设定(即以为怎样),二是猜想。设定会把事情看成理所当然,也就不会存在好奇心,而好奇心则是通往知识必然的途径。猜想则否认了证据的重要性。面对这两个最容易犯的问题,超越感觉的作者给我们了一个方法:
只要有不确定性,我们就说出所有的可能和可能性概率。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诚实,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种优点而非弱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每件事情的态度都是“或许怎样”,或者对每件事情都要放弃肯定,而是说:对非常肯定的事情,我们更应该客观地评估,这样我们才能留有余地,如果有证据证明它不对呢?反之,只有当我们自己对一件事情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的时候,我们才应该非常肯定地描述。
这样,才算是真的懂了。懂了不只是你知道,还有你知道你知道。那么,你真的懂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