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梦想真的能照进现实吗
公元754年,大唐名将封常清入朝,成为独掌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主持西域军务的统帅,他非常欣赏岑参的才华,上书朝廷,奏请岑参任大理评事、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梦想的火苗被重新点燃,不甘蛰伏的岑参毅然走出了草堂。
二次赴边的岑参,没有了初入边塞的盲从,无论心性,还是斗志都成熟了许多。“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想通过戍边建立功业,重续岑家荣耀。
梦在,希望就在,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作为判官,他经常来往于北庭和轮台之间,走马于天山之侧,边塞的苦寒、疆场的血腥,还有千姿百态的塞外风光,都紧紧攫住了诗人的眼和心。
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写于这个时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首送别诗,读来却非常豪迈,尽管内含忧伤,表现得却非常含蓄。反而是,边地的奇寒,恶劣的行军环境,戍边将士们的疾苦,让我们体会更深,被称为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诗人以大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四个场景,以奇丽多变的雪景,传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离去的无限惆怅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千古奇句。诗人用“梨花”比喻冬雪,用春景来写冬景,新奇、温暖又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写出了诗人一早起来看见塞外雪景的惊喜之情,“忽如”一词则写出了塞外天气的变化无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诗人仍然伫立在风雪中,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只能看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的末尾运用了留白的写法,委婉含蓄,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和想象,不舍?惆怅?担忧?愁苦?……
可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拐点老是不合时宜地出现。
岑参的军功还未来得及建立,公元755年,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他的顶头上司封常清被朝廷召回,平定叛乱。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参与早期平叛的封常清没能逃脱失利的魔咒,兵败洛阳后被削职,后被赐死。
远在西域的岑参,再一次被孤零零的扔在了冰冷荒凉的大漠。再好看的花儿,没人欣赏,也只能是“寂寞无开主”。
残酷的现实将岑参的家族振兴梦击得粉碎,别无选择的他再次回到京城。后在好友杜甫等人的推荐下,担任右补阙一职,继续着一波三折的仕途,直至终老,客死他乡。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岑参似乎生错了时代。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