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许多人探讨过“人性”,那么有人思考过“鬼性”的存在与其属性吗?
1
谨代表人来谈谈
人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鬼性:查无此词。
经友推荐,先后观赏了两部电影:2001年上映的《The others 》&和1999年上映的《The sixth sense》。在我看来,二者同为惊悚片,各自从独特的切入角度,抓住微妙的心理,“不动声色”地表现出了“人性”与“鬼性”。
2
《The others 》:原来他们才是人
首镜伊始,展示给我们的是二战后,一座迷雾笼罩的神秘小岛上生活化的场景——在大宅子带一双儿女寡居的女主人格蕾丝新雇佣了三位仆人,自此各司其职,开始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吃饭,喝茶,学习,劳作,女工,睡眠......虽然格蕾丝内心悠悠地期盼着丈夫归来,但表面上她仍然让生活保持井然有序。
日子继续推移,格蕾丝逐渐发现宅子里时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声响:悠扬的钢琴声,女人窸窸窣窣的交谈声,不规律的脚踏地板声等,幽灵鬼魅一般,偏偏捕捉不到一丝一毫。反观三位仆人,行为古怪,表情异样,说话间躲躲闪闪,总在关键之处戛然而止。格蕾丝的女儿安妮则坚称在房子里“看见了一个名叫维克多的陌生男孩,他无处不在”,这更为格蕾丝的不安增添了几分恐怖。丈夫的突然归来又离开,则成为了压垮格蕾丝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终于靡靡乱颤,歇斯底里。
影片的精妙之处在于结尾处揭示了格蕾丝一家其实都已死,且一双儿女都是被格蕾丝亲手杀害,安妮之所以能看到人世间的孩子,是“灵婆”在“做法”。结局出乎意料,颠覆了观众的视角,比欧·亨利式的结尾无不及。回顾情节,又处处贴合,难不拍案叫绝。整个电影场景展示的是鬼界的生活,他们并不知道也不愿承认自己已死,像正常人一样,维持着生前的生活。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亲情冷暖,人际关系等,唯一的差别是生前的病痛都没有了。
我试图猜测格蕾丝之所以杀死孩子们并自杀,是因为在二战期间,迫于当时形式,不愿孩子们和自己受辱,但转念一想,影片也未曾表明或暗示有这层因素,最大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因为格蕾丝在战争和失去亲人等综合压力下精神崩溃而为之,但死去之后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直到在人和鬼的共同召唤下,才终于相信。
《The others 》片名取得极好,可惜到国内被译成了《小岛惊魂》,全没了意味。
3
《The sixth sense》:温情不只存在于人世
影片由一个心理医生的角度切入,他为一个特殊的孩子柯尔提供心理治疗。柯尔的特殊点不在于他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而是他能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已逝之人”(俗称“阴阳眼”)并且能与他们建立联系。在心里医生麦尔康的帮助之下,柯尔逐渐克服恐惧,接受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并携手麦尔康为死去的鬼魂传递讯息,“普度众魂”,功德圆满。
故事的主线是医生和孩子关系的发展,孩子对于自己“阴阳眼”的心态以及两人一起为阴阳两界传达讯息,帮助亡人;副线则是医生和妻子的关系,麦尔康发现妻子不跟自己交流,且疑似有外遇。故事情节在一系列关系的变化中缓缓推进,在观众以为一切圆满结束之时,麦尔康医生恍然大悟:自己其实也是一个鬼魂,早就在一年之前被自己曾经治疗过,跟柯尔有类似症状的孩子枪杀,他为了未尽的事业和放不下的妻子寻到柯尔,相伴完成了心愿。
其实我认为《The sixth sense》是一部温情电影,影片中处处流露着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美妙,灵异元素算是点缀之笔,其诉说的“人性”和“鬼性”不亚于任何一部独讲人类的影片。
4
鬼性是人性的延续
回到“鬼性”,以上谈到的两部电影都显示:鬼性是人性的延续。在人类的想象中,人死去之后,其心性、性格并不会改变,甚至有很多仍然放不下人世间的一些人,事。他们很多时候看不到人的存在,或者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人,他们在人类的平行时空生存着,除非有时候想找亲人“唠唠嗑儿”,便在他们睡梦中出现。
延伸影片的观念,从人性到鬼性,我认为应该是更高的一种心境,一个人死后以“鬼魂”的身份去看待生前的自己,这是一个拔高的视角,更客观,更理性。如果能够获得性灵上的升华则更加圆满了。
5
先有人还是先有鬼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宇宙终极问题,至今争论无果。那么我想问“先有人还是先有鬼魂”?抛开“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神话传说,是先有人死后化作鬼魂?还是先有鬼魂投胎做人?或是,不存在?你们说呢?问的是你和你旁边那位......
嘘,先别退出!他还在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