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交车的地方就有城市,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故事。我读过很多文学大家在作品中对公交车进行描写,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把公交车描绘得很可爱:“你没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吧?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林,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张爱玲笔下的公交车来自上海,带着上海独特的人文气息。
记忆中另一个有关公交车的故事是写给爱情的:一个男生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坐一班公交车,从起点一直坐到终点,为的是等到一个乘这辆公交车上下班的女孩子。我还记得作者的文字描述很细腻:女孩子清清淡淡的容颜、爱穿绿色的衣服,身上总是有一种CD香水的味道。一个精致的女孩、一段精致的暗恋。当时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它一定也发生在上海或者香港,因为只有这两个地方才会这样小资的情怀。
那故事一定不会发生在长沙。在未开通地铁之前,长沙的公交车通常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就连老外来这里也非常接地气,我曾经见过公交车将要驶离站台时,一个老外追着车跑,跑上来气喘吁吁地站在人堆里,一样被挤得像照片似得。这样多的人,连挪一挪都很困难,哪还有什么浪漫故事。那时候的司机师傅也把车开得很豪气,一路上雄赳赳气昂昂的奔驰着,仿佛恨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一车人卸空。幸而现在有了地铁,有了城轨,公交车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也遇到了从起点坐到终点的一次,却是自己不小心多坐了一段,车停了之后师傅问我:“终点站早到了,人家都下车了你为啥不下?”我老实的说:“我以为会停在终点站,玩手机没注意。”师傅一边说我,一边又让我上了另一辆返回的公交车,并嘱咐他那个同事捎我一段,关键是—我投币那师傅不肯再收钱,免费把不小心坐过站的我捎回了真正的终点站。
学校前门的140路我去过的城市不多,对于公交车的体验也很少。最近的一次是这次出门来到东莞茶山,坐上小镇的公交,夏夜的晚风轻轻吹着,车上人很少,师傅开车开得很从容,车上人也坐的很从容,从车窗里看城市的夜景慢慢从眼前滑过,后座的奶奶与我打了招呼,粤语与湘音之间困难却又有友好的交流着。那种感觉很惬意,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城市的主人;也因着这个经历,我对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们定位为温文儒雅,并且充满好感!
学校出了校门就是地铁,很长一段时间都选择坐地铁,拥挤的城市里,地铁算得上最机械也最守时的交通工具了吧,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地铁颇为满意。久而久之,感情也淡了下来,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永远满足人类善变的内心。地铁里永远暗无天日,外面是晴朗明媚的天还是大雨倾盆,地铁永远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痴儿,又对一切漠不关心。而公交能看见外面的景色,哪怕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也觉得很可爱。晴天,太阳会透过树叶打在建筑旁,暖洋洋的;雨天,大雨冲掉了树叶,行人坐过去,有了置身浪漫巴黎的错觉,这误会真梦幻;黄昏时,见过一次火烧云,自东而西,漫天铺满橙色的云,颜色像极了口红的XX色号!
铁道学院站一样的公交车,在不同的城市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幸而我所遇到的这几个故事都很温暖。不论城市里有多少辆豪车,但公交车的位置永远无法替代,它们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承载着各个角落里人们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就这样生生不息。
我的公交情怀龙骧巴士提醒您,新姚路口到了,请带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准备下车,车辆起步,请您坐好站稳抓好扶手,请您主动为身边的老弱病残孕及带小孩的乘客让个座,下一站莲花山。你看,多有情怀,可惜情怀不值钱!
十里银滩上面一个轮胎印也没有,却满是梦想家们留下的贝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