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是荀子最早提出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人的知识、智慧、品德等,都是经过后天学习、教化而来的,他的《劝学》篇就是基于性恶论思想的作品。除荀子外,马基雅维利、弗洛伊德、康德、还有鲁迅,都是性恶论的支持者。我们知道鲁迅的很多文章都表现出对于国民“劣根性”的痛心疾首,但今天看来,鲁迅先生的说法显然太乐观了,抛开时间和环境,所有的“人”本性都是恶的。
多个实验证明,我们几乎可以“无恶不作”。约翰·达利(Legendary)和C·丹尼尔·巴特森(C·Consolidation)的“好撒玛利亚人”实验(1973年),撕开了人类“伪善”的面具。约翰·达利和比伯·拉坦那(Blatant)的“旁观者冷漠”实验(1968年),发现了人性本就冷漠,如果没有约束或利益,并不会主动行善。 1971年,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后被改编成电影),更是将人性的恶暴露无疑。
《狩猎》有两个很明显的作恶主体,一个是事件的始作俑者——女主人公Klara,另外一个是推波助澜的群众。
Klara有个颇具迷惑性的身份——儿童,人们想起儿童,脑海中总是充满了:天真、可爱、单纯、善良、有创造力、好奇心强等天使般的形容词,在社会上,哪怕是一个孩子伤害了别人,成人也习惯用“他还是个孩子”来为其博得宽恕(当然有的时候还会用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部电影的评论区,也总有一些人会因为Klara“儿童”的身份为其辩护,以“儿童无法分辨善恶”、“儿童无法预知后果”等借口为其脱罪。但Klara在这个事件中是意图很明显的,她就是在做一件坏事,只是由于法律对儿童的宽容让她此次造谣不会受到制裁。百度百科对于人物的介绍一栏说“Klara,是个早熟的女孩儿,她认为Lucas拒绝了自己,让自己伤心,很没面子,她编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懂含义的假话。”这句话对于Klara的批评也很隐晦,既然Klara早熟,那她就必然明白自己的谎言是“坏话”而绝不是“称赞”。klara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报复Lucas。这种儿童的恶的本性也在其他谎称被Lucas侵犯的儿童身上呈现出来,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事实,甚至虚构出来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作案场所”。
恶潜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不是昏昏欲睡,而是随时待命。只要没有利益风险或者是风险小于回报,它都会像膝跳反映一样跳出来。捡到钱包是否在原地等失主很多时候就取决于捡钱包的这个动作有没有被其他人看到或者摄像头拍到。而善良则是自律呈现的结果,自律又是建立在外界约束的基础上的,没有道德和法律、制度的条条框框,自律也会随时瓦解,而且可以无底线瓦解,所以也就有“穷山恶水多刁民”,有《无人区》所展示蛮荒西部的犯罪故事。更有甚者,像电影《狗镇》所展现的那样,一位怀着“人性本善”思想的女主人公,在“舍己为人”的原则下终于过上了猪狗不如、任人践踏的生活。
人性的恶很可怕,披着道德的羊皮的恶更可怕。在电影中发现更多的是这种“披着道德羊皮的恶”,先讲三个发生在我身上真实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在我在高三期间阴差阳错被怀疑偷窃。除了我自己的房间,十几个房间中其余其他房间全部被盗;而我当天又刚好因为感冒请假缺勤。于是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我这个“嫌疑人”,失窃的同学都是我的同班,他们不是选择报警,而是争先恐后地化身为“正义而愤怒的勇士”,叫嚷着冲进我的房间,对我拳打脚踢,并顺便将我的财物洗劫一空以弥补他们失窃的损失。
后来我养了一条泰迪,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口角。一次和一个不怎么喜欢小动物的朋友在星巴克喝咖啡,在吧台的时候他客气地询问我是不是养了狗,我深知对方对于这个话题只是礼貌性地关心,所以就说了一句“嗯,养着玩儿的。”的客套型回复以便尽快结束这一话题。没想到却让星巴克的收银员抓住了漏洞,他直接打断我和朋友的谈话,开始对我进行批评教育,类似养狗可不是养着玩儿的,既然养狗就应该对它负责,要给他关爱等等。
第三次遇到类似的麻烦是在最近,我和小儿子出来遛狗,路过好德进去买冰淇淋的时候把狗拴在了门外,几分钟后等我们出来就碰到一个大叔,义愤填膺地批评我把狗拴在外面是虐待动物!
我估计如果有疯狂的爱狗人士(其实是打着爱狗的旗号行恶的人),看不到这一行又要跳出来骂人了,骂人之前他估计不会管,今天这个穿着羽绒服梳着贵宾头的浑身长着黑黝黝毛的狗,曾经是个全身因为病菌多处脱毛夹着尾巴在垃圾堆捡食的流浪汉。但不管是疯狂的爱狗人士,还是现如今的圣母婊,甚至是纯粹“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群众,都不想了解背后的故事,他们怀着一颗阴谋论的心,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借着“正义”的名义伤害别人的机会,以便能光明正大地满足自己内心的邪恶。
康德在《人性根本恶》论文中抒发的观点是:恶的行为固然是出自恶的主管根据,但善的行为背后却同样可能隐藏着恶的主观根据。而后一种更有隐蔽、更为严重。因为一个人尽管可以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符合法则的,但如果他并不是以道德法则为最高的,或唯一的动机,那么,这个人在根本上仍然可能是一个恶的人。尤其是,如果一个人为自己与道德法则的这种偶然一致而沾沾自喜,虽然在道德上无善可言却自以为是一个善的人,这种自欺且欺人的态度在康德看来才是最根本的恶。《狩猎》中有哪些自以为是善,本质是恶的行为呢?包括幼儿园园长、便利店店员等所有散布谣言和在谣言未经证实就对Lucas采取人身攻击的人,都是属于这一类。他们直接跳过法律这套约束系统,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地给Lucas进行了审判并直接判了刑,甚至直接扮演行刑官。
《搜索》这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中,很多人都认为最应该为叶蓝秋的死负责的是记者陈若兮,因为陈若兮将视频公布在网上并辅以夸张的标题导致的舆论大爆炸,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为什么陈若兮能够成功引发舆论热潮?仅仅是因为发了真实的视频和比较“标题党”的标题?其背后的发酵池——群众的恶才真正可怕。我看到评论区很多人提到了“三人成虎”,错误的舆论效应就是放大版本的“三人成虎”。阿希(Solomon Asch)1953年“从众效应”实验,不仅验证了“三人成虎”,更是证明了从众效应甚至让人主动选择无视事实。
张宏杰先生说:“动物之间的斗杀不过是为生存,而人类却热衷于欣赏同类的痛苦,并利用上帝赐与的智慧,花样百出的将这种痛苦加深、放大、定格、延长,以满足意识深处那些邪恶的冲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