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少有人走的路》,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就应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应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取自由、选取尊重事实、选取重新学习和爱的潜力……当然我认同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M·斯科特·派克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他透过从业经历中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一概地推卸责任的极端就是患上人格失调症;过多地为自己包揽责任,这个极端就是患上神经官能症。想起,《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宝玉问她是否也有一块生而带来的玉,她如实回答没有,宝玉突然发痴,摔自己的玉,众人大惊失色。晚上黛玉独自垂泪,觉得是自己惹的祸。我想,黛玉是神经官能症的表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生而带来,又无处不在的懒惰,则常常令我们难以招架,臣服于一时的安逸与享乐中,阻碍我们发展更成熟的心智。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Walter Mischel找来600多个四岁的孩子做了这个实验:实验一开始,就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过15分钟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
大人离开房间后,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坚持了几分钟后吃掉了糖。15分钟后,实验人员回到房间,大约3个孩子里,有1个孩子坚持住没吃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用唱歌,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踢桌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发现那1/3忍住没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比那些没忍住的孩子更优秀。
根据这一系列实验,Mischel教授总结出那些善于“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控力更强,长大后更容易成功。Mischel教授还提出: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更加自律?他做了一系列后续研究,发现想要在一件事上获得成功,除了意志力,更重要的是有策略的进行自我管理和刻意练习。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这里的爱当然不是只是儿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这些都不是爱:坠入情网≠爱;过分依赖≠爱;精神贯注≠爱;自我牺牲≠爱,爱是一个动词,必须付诸行动。想爱、有感觉和口头的爱,都不等于去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识。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务必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务必透过实验来验证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明白而已。当你坦然应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
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到达“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好处的,即使崇高如宗教或者哲学,也务必如此。此刻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我们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也并非要变成高高在上,远远超越日常生活,自以为所向无敌,对凡俗生活的弱点和缺陷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少年;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承担痛苦和职责,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伟大的哲人也会让自己时而像小孩一样的放松和玩耍,“事实上孩童的‘无知’才蕴涵着无数可能,我们务必时而设法忘记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空”吧。
“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这句我深以为然。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呢?”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
“我们每个人,就像生活在蛋壳里。我们被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填满周身,在这里面我们不用承受压力,不用面对痛苦,不用承担责任。我们舒适的生活着。 而对于一个鸡蛋来说,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 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