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十余年,也有人喊我主任了,当然只是尊称,也可见有一定资历。有何建树呢?文章?SCI?课题研究?每每填报个人此等信息时,一个大大的“无”字!羞惭掩面。每日满负荷的工作,真的毫无积累吗,疲惫的身躯在休息,黑夜中的思想在转动。所为皆是临床工作,所思所得当然也是临床实际经验,也曾尝试总结,但落于笔下只是寥寥数语,零碎而不成系统。突发奇想,转换命题,而有下文,聊作狂言观之,若观者有所获,幸甚。
一名医生并非生来就会看病,并非入行就是专家。古时,国医乃师徒传承,所学各承一脉,难免存在狭隘和片面,而大医家均是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不断积累,方得名显于世。现代医学,要求每一位合格的医生,需得经过多年正规的学院学习,考取医师资格方可行医,工作后仍需时时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专科化、专精化发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就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如今,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医疗压力越来越大,病患对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就要求新培养的医生能迅速成长,以适应当下的医疗状况。于是矛盾和问题就出现了。如何能又好又快的培养住院医师?要从两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一是医疗单位的培养,其二便是住院医师的自我培养。每个单位有其特点或培养人才制度,不敢僭越妄言,故本人着重对自我培养发表些愚见。
回到我们的起点,我们都是从基础理论开始学习,从经典课本和论著中开始掌握医学知识,所以书本知识是基础,切不可仅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往往碰到实际临床问题时,最先想到或最实用的解答便在这些课本书籍上,故而需常翻常新,时时巩固,以为高厦不坏之基。
当下,医学研究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研究、新理论层出不穷,各种中外正规期刊,便是我们这些“小医生”接触医疗前沿,迅速增长医疗经验值的捷径。但对于这些理论和知识,切忌真理化,不能无条件的全盘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见解,能提出疑问或怀疑,然后以循证的态度和方法来论证,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真正牢靠。同样也是由阅读,到学习理解,再到消化掌握的过程。
将以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从中得到的反馈,便是自己的临床经验了。对于那些“高大上”的、与临床有一定距离的内容,可作为开展研究的知识储备,或许会对自己的研究产生共鸣和启发,又或者借鉴别人的研究思路。总之,死板的读书不可取,需得紧密联系实际;对各种信息来者不拒,也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需要有一个自己消化取舍的过程;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也不要轻易舍弃,还能在其中发现有用的思路和可借鉴处。如此,每每阅读,而必有所获,无异于秧苗吸取天地精华而茁壮。
以上是需要自己在业余时间付出更多精力的。那么,当下的住院医师,需要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三级医院犹是,加班加点是常态,各项值班任务燃烧着青春。当然,也要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家庭责任。于是,每个住院医师,无一不是牺牲自我、奉献韶华、而又疲惫辛劳的。业余学习的时间必然是有限的。我试图寻找一些方法,在临床工作同时,从工作中学习。
那么,先让我来总结下有那些日常工作。1、执行上级医生医嘱,保障诊疗方案的完成。2、完成病历病史书写,并完成医疗文件的审批等杂项事务。3、参与手术等各项临床操作,并完成记录。4、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各项主诉、化验报告和检查报告,及时做出相应处置,或及时汇报上级医师,调整治疗方案。5、执行各项科室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值班制度等等。可见多么繁杂,即使下班,一个状况、一条信息,都能把你迅速拉回工作状态。如若平时必要的休息生活都被迫缩短侵占,那何来业余学习呢。这些工作能有什么可学习的呢?
我初时也懵懵懂懂,只知努力干活,只是个“执行者”,“强劳力”。慢慢的,我从工作中发现了规律,开始懂得思考的价值。1、为什么上级医生会做出这样的诊断呢?依据是什么?在书写病史时寻找线索,在相同诊断的病例里发现共同点,在辅助检查中寻找证据,又根据影像学报告尝试读片,理解报告的内容。首先慢慢学会如何帮助诊断,如何做出诊断,如何做出最正确的诊断,这是诊疗的最关键步骤。2、由诊断而制定怎样的治疗,有何理由?有何效果?这些都是需要记录在病历中的,写的同时,便开始思考同一疾病不同治疗的得失,或者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与诊疗规范相比对,即能深刻理解诊疗规范,又能获得临床应用的信息。4、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诊断明确,治疗规范,那么这一类病人的转归一切按照既定路线进行,必是好的,你会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支配感和成就感,即使期间有些状况,也是个体差异的个体化现象,及时做出应对即可,这便是从病人病情变化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自信心,得出的经验总结。一旦病情转归与预设相悖,那就得怀疑诊治是否存在失误或偏差,或许被表现蒙蔽,真正的疾病核心还躲藏在未发现的角落,需得重新梳理病情进展,这些难道不是日常中时有发生或正在进行的吗?思考了,便有所得所悟,而非一味“汇报——执行”。5、执行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是必须的,但也能锻炼自己。值班时往往需独当一面,这是理论和经验应用的最佳时刻。对各种状况迅速做出判断和处理,于是这就用到了之前“从病人身上学到的经验,”所以说“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我想着重讲一下第3点——手术。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术操作是职业生涯的重点和精华。同样是那句话,你并不是生来就会开刀的,并不是拿起手术刀就能顺理成章的完成一台手术的,哪怕是最简单的切开缝合。
先是看!实习时,一开始还轮不上站手术台,只能穿着参观服在稍远的距离看,这时比较喜欢看大手术,“哗~”一下切口好长,打开腹腔,肚内脏器纷纷呈现,托出肠子、切掉个胃、重新接好消化道,再缝合关腹,看的好过瘾,可是看懂了吗?只知个大概步骤,与书本图谱相仿,这样的看百得其一而已。下一台凑近看仔细些吧!诶,发现手术方案设计各不相同,大着胆子向主刀提问,主刀老师耐心详细的回答,其中不乏细微巧妙处,恍然的那一刻满心欢喜赞叹,是否发现我的经验值在增长呢。
再是看!手术医生的操作技巧,从器械的选择、一针一线的挑剔,到每个动作的精准娴熟,千锤百炼啊!手术结束了,舔着脸问护士美眉讨要用省得丝线,如获至宝,在床栏桌脚练习打结,麻花辫一条条增加着。
还是看!终于站上二助的位置了,更近距离的刻录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这才发现拉钩也是有技巧的,第一台后两臂酸麻,但是5台之后越发轻松了,懂得了暴露手术野的真谛,适时收放力量,调整拉钩手法,配合暴露位置,手术进行的顺利、手术时间缩短,我自然更省力,我观察的更清晰。但那阶段最怕上小切口手术,拉的既费力,手术野又被主刀医生独自霸占,无甚缝隙可看,拉着睡觉也是那时练就的奇功,似乎又是每个实习生或二助共同的状态。可是这难不倒我,事先我将拉钩擦得光可鉴人,拉到位时它变成了一面镜子,或许是我眼力不差,藉此观察手术,当然还要结合书本的手术步骤和图谱加以印证,眼和脑同时运转,所谓“看会”。
如今,仍旧是助手,升级到一助了。还是看!但看的东西更多了。先从术前诊断看起,预备什么手术方案;再看手术图谱,更高级点,可以看手术视屏,理解手术步骤;继而解读病人的影像资料,寻找手术区域的解剖信息,争取画出简易的图谱,并且预先设想手术过程、手术重点和难点;最后,术中配合主刀完成手术,在现实中观察解剖是否与预想一致。术后完成手术记录,完善手术图谱。这样,我敢说这一台手术已掌握80%。剩下的两成呢?是术前存着的疑问,能否在术中找到答案,当然也可以向主刀老师提出问题,我想他们会非常乐意解答的。看的再多,不如实际操作,所以要珍惜每一次操作的机会,在看过的基础上模仿操作动作,强化训练技术,这一过程是无法讨巧的,每个人的悟性和动手能力不同,但是千百遍的练习终究是能够变得熟练完美的。有了手术的心,又练出执刀的手,那么便能站到主刀的位置上来了。
另外,时常交流,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成长途径。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工作中疑难病例讨论或诊疗疑问、科研新进展等等问题都可以向前辈老师求教,同辈间的交流可以更加开发和热烈。手术中遇到的疑问,更要及时提出,否则很快就会进入另一个步骤,机会稍纵即逝。各种学术会议是交流的集市,敢于发言,积极参与其中,会接收到更多实用的信息和经验收获。一些非本专科的、多学科的讨论,也可聆听,同样是一种储备和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工作的方方面面,处处留心,好思多问,便时时都有收获,点点滴滴汇聚,终有渊深海阔之时,褪下青涩的外壳,挥动羽翼,翱翔医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