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288695/9657672666c894e7.jpg)
孤岛,或许是你,或许是我,在人海中遇见你,却只是观望,无法走进你。
没有人喜欢孤岛,因为其孤独的如同那棵老树,尽管周边人来人往,却无法跨越一二,哪怕是目光的交集都是艰难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偶然与不可思议,也许,这就是佛说的业力,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因自己的观念与生具来的习气,而形成的屏障,这些屏障有些保护了自己,有些却让自己离开了生活的中心,走到了一个自己的观念与人设里。
露宿街头,经常被用在伟人的传记里,似乎有了露宿街头的经历格外有财,才能出人头地,人们总是希望英雄出世要备受磨难,之后成功的光环才更加耀眼,但我们见到大街上的流浪街头客,哪个能被看出天生有英雄气概呢?恐怕除了你给孩子做反面教材用,基本上正眼看他一眼都难,是因为社会冷漠还是自我设限,想必没有哪个人愿意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但面对突破的恐惧比起守住目前更艰难。
早上看到了一席发表的一段演讲,主题是《张潇:露宿者的生活》,非常幸运的能遇见此次演讲,使我突然能够以一种心量来接纳或者说触动这个边界,也许,我们的世界是不缺这样的偶遇,但是多是擦肩而过,从未想过要走进那个世界,尽管那个世界就在身边不到半米的距离。偶尔去张望那个世界,也许因为怕被抱着腿脚索要金钱,或是其他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发生,所以一直未能与其有过半眼交集,匆匆丢下一块硬币未等对方点头式的礼遇,就已经离开了他的眼前,真正露宿之人,基本不会乞讨,他们靠自己的体力赚些钱养活自己,刚够一天吃食,却未能付得起房租。尴尬的生活,总是这样不知不觉中,竟将自己放在了孤岛上,只在隔岸观看万家灯火,却未成享受一丝余光,哪怕有一盏灯是为他们而留,他们应该也算是幸运的。这个世界很公平,只是我们没有公平的接纳当下的自己,也许只是个想法而已。
一、破冰后的世界
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如佛说法界众生各有不同,但却因同智同思等同业习的缘故,所见相同。好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每天面对同一个太阳,实际上每个人的感知是不同的,若是能够细心走进别人的世界,你会发现我们的对自己的保护是多么的强大。修行是向内观的,向外则是慈悲心,我们平时的善心,是俯视的施舍,难怪经中说下心含笑施等物,若能放下身心来,尊重的前提下,走进他们的世界,努力的让其回到社会的大陆中,而不是活在自己的孤岛上。
孤岛的形成,或许当初的逃避,并没有那么长久,只是一瞬间。他们只所以成为孤岛上的人,或是被自己的身体困住了,或是被自己的社会角色困住了,有的或许被自己的一个想法与认知或者是心结给困住了等等,隔离很简单,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手段,也许只是当初一个观念,未及时的以正确的方式打开,就变成了现在这座孤岛上的人生。以前没有关注过类似的世界,我们眼中的世界都白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市井小巷,偶尔几声叫卖声或间杂些喇叭音乐声,再或者几声吵架聚众之声,与他们相比,都比漠视的观望强许多,也许就在举手之地,却相隔万里之壑,两个世界永远不会交集,从未想过的距离,就象我们看电视剧一样,可以热闹但不会入心,彼此相知只是过客,并不真实。
若遇一二位,破冰最先需要的是自己突破,好象一个世界的边缘,是否愿意走近另外的世界,是需要自己突破自己的原设,这个过程里多少会有些难奈,他们也是如同我们一样,有着父母孩子,有的还仅仅是个孩子,工作的一时失落,生存让他们大多数成为了露宿的孤岛人,一时变成了长态,生存的现实就是如此令人不敢面对与触碰,因为没有人不喜欢光鲜亮丽,也许,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失意,你面前的拾荒者,就从你的身边变成了换装成现在的模样,他们不愿意被救助,自尊的被限制不如隐漠在陌生里,在陌生中的遇到冷很容易接受,反而面对施舍者的优越更难以接受,他们愿意面对饥渴与寒冷的考验,都不愿意接受歧视的眼神。或许,破冰不是打开他们的心灵,更多的是让自己换个角度去接纳身边的孤岛上的人,他们每个人都不是故意生活在孤岛上,也许犀利哥的出现,就会让我们知道我们有多么的高傲,不堪与其平视的眼神中,带着优越与歧视,这本身就是隔离的拒绝。
二、邻居没有房
邻居没有房,哪怕是租的也没有。当我们越来越觉得努力就可以,但是有些人他们却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了。其中记录了一个女孩,本来到北京要工作赚钱的,但找了许多工作未能成功,最后连住地下旅馆的钱都没有了,本打算先露天住几天,等找到工作就好了,可是最后流浪街头的日子里,使她越来越难以被人接受,无地洗澡身上有了些许味道,也许我们无法理解小女孩的简单的要求,听怕只是一个服务员,生活就是如此尴尬,就是这样的小女孩成了露宿街头的一员,幸好遇到这些社工,帮助她改变形象、简单的岗前培训,最后小女孩成功的成为社会上一位普通人,有了宿舍与群体,她离开了孤岛,走进了我们身边,也许你到一家餐厅里,你旁边的服务员就是从孤岛上走出来的,试想人生无非需要一个相互支撑的空间,或许,躺在地下通道及街头拐角处,或许公园长椅上及夜里肯德基麦当劳并不点餐的食客,只是借个地方当家来睡,天一凉马上他们大多会隐没在人际中,没有独特的身影,让我们发现,也许,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唯一没有房子的邻居。
接纳并不需要成本,不需要施舍什么,严格的来说他们不是有乞讨者,他们依然每天有的去工地上班,有的当起了清洁工,有的变成的拾荒者等等,但就是生活的代价,只能是足以饭而已,接纳一种社会角色或者一种生活状态,是格局与境界,当一个思想格局打开的心胸下,可以接纳任何形式的社会角色,而不是厌烦的鄙视。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孤岛,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身份与角色,如果用同情来走进,那还是选择关注更好一点,若是走进请保持接纳。因同情会有底限,而接纳是平等的对视,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无法与我们相同,因为他们是露宿人。而造成露宿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时代的,但更多的是自身的无奈,以至于最后他们保持着接受熟悉的状态,而害怕面对未知所带来的压力。
三、回视自己的局限
我们是不是也生活在孤岛上,面对执着的观念,自己却不以为然,这个世界是自己观念里的缩影,我们每天都面临着突破与面对,因为选择时时都在。大到人生选择,小到公交乘车,甚至小到食物选择,这些都是自己与原有自己的对话,是否能接纳一个并不算优秀的自己,是否能允许自己理解自己回头面对从来的生活,是否能够坦然面对当下释怀的选择,太多的是否,我们都是在选择自己熟知的,隐藏与逃避未知的责任与自己。这个露宿的孤岛人,他们唯一的就是需再坚持一下,当选择沉浮前再努力一下,而我们如果遇到那些露宿街头的人,如果有张报纸请递给他,至少能让他铺块干净的地方睡觉。
有时候,接纳比帮助更让人难以忘怀,更容易让人信任。在仅仅是帮助一下的时候,这就是慈悲最好的证明,不是一块硬币抛下的简单,是植心于生活,现在人们更喜欢捐款,以表达自己的心里多么的充满爱,但却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坐在对面聊天,人们更愿意从中得到宽慰,以此感叹自己的成功与优秀,这里需要我们突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博爱,并且有智慧的保持帮助。一群社工帮助一位露宿20年的人申请了政府安困房,20天后他主动的将社工提供给的手机归还,并且觉得还有人更需要,而他在这之前所说的,他住不了这个房子,离市区太远了,而且他习惯了露宿街头,可是20天里,他几乎没有回到过市区,20天后他送手机的时候,就意味他选择了留下,找个工作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可是这短短的20天,他却露宿了20年,造成露宿的原因,社会时代变迁造成的尴尬,就象你要证明你自己一样。说过这里,记录中还提到一个人,为了身份的证明,前后千里奔行,数年后当他发现自己已经70多岁的时候,他选择放弃了,今年他80多了,多年未果的他,是家庭的拒绝还是社会的拒绝,或是自己在生活中选择了沉浮,恐怕造成孤岛的原因只是观念而已,尽管有些复杂,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如何让自己尊重他们,而不是一厢情愿的要求帮助他,也许,他并不需要什么,可能就连你的同情他都不需要。
孤岛,有的能看见,有的却看不见,我们是不是处在那个孤岛上,也许,你看到的是水,有的或许看了岸,但每个心里有座孤岛,如果站在那里,你看不到世界的完整,如果你身边有孤岛,试着连接他们,让他们不要变成孤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