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58735/0c2bbf01fbd4cd74.jpg)
“知行合一”,简单地解释为知道道理就要去实践,这不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意思。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
阳明学中重要的概念有几个,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这些在他与弟子的谈话和书信中都有详细著述。在阳明学中,“知”为良知,可以解释知行合一为“致良知”,阳明学就是致良知的学问,在阳明学中,知和行从来就是一回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能行,就是不知,良知是人人具足的,只是后天为私欲隔蔽了,所以知行才不合一,其实是不知。
比如人人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为什么天下不孝子孙这么多呢,阳明的解释是心被私欲所隔蔽,就好像太阳被浮云遮蔽一样,有孝顺的心,那么就会有孝顺的行为,并不是做各种冬温夏清的仪节这就叫做孝顺父母,否则戏子也可以在戏台上表演出冬温夏清的仪节,但是不可以据此就说戏子是孝顺的,真正的“孝”是要顺着这颗孝心的天理,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冬温夏清的行为,冬天会知道父母冷了要多保暖,夏天天热会使父母清凉这也是王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的分界(实际上是对《大学》中“格物”一词的解释导致了心学与理学的分界),朱熹认为格物是“穷理尽性”,比如拿刚才的例子,朱熹认为穷尽冬温夏清的仪节这些“理”就是格物了,在阳明看来,这种理念认为理在心外去求,将心和理分为两元,而且由于朱熹在明代被官方设定为圣人经学的唯一解释者,造成了后代儒生把知和行分开,容易说一套做一套,圣学不明,导致了儒学的支离破碎。
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良知就是天理,所谓穷理尽性应该在心上求,而不应该假于外物,解释“格物”的“格”乃是《孟子》中“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的“格”,就是正的意思,物作“事”字义,格物就是正物,这些理本身是存在于我心的,即良知,只要不断地存养天理,使良知不被私欲间断,在具体的事中去致吾心之良知,这就是知行合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