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
照例跑了个10公里,时间过得真快,眨眼2022年的春节就过去了。
今天看到一位锻炼身体堪称楷模的百岁老者,陈敬熊中国工程院院士。
顺手一摘记,供有心情者参考,也对自己是个鼓励。
陈院士曾经在自己的传记里说:“我基本上不得病,连感冒都不得。除了体检之外,从来不跟医生打交道,五十年没有打过交道了。”
这位厉害的老人家基本实现了不见医生的自由。
工作以后的陈敬熊,在80岁以前从未去过医院。
“只有身体好,才能更好地为航天科工事业作贡献。”当被人问及时,陈敬熊笑着回答,“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及时“充电”。问他健康的秘诀是什么,他笑着回答:“跑步呀”。的确,他的健康并没有什么玄机,他保持健康的“秘诀”之一就是——跑步!
陈敬熊192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商贾之家。按照当地传统,很多孩子从小便走上辍学经商的道路。
陈敬熊认为“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他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父亲支持陈敬熊的想法,决定送他出去上学。“好好读书,将来靠自己的本事吃饭。”父亲的话一直激励着他。
少年时期的陈敬熊,在数学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每次考试基本都是满分。凭借优异成绩,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
1943年秋,在大同大学新生入学体检中,陈敬熊被发现肺部有点小毛病。那时的陈敬熊身体羸弱,很容易感冒。他下定决心通过长跑来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当时,陈敬熊的家在上海城区,弄堂狭小七拐八弯,马路的路幅也很窄,早晚车水马龙,更是拥挤。陈敬熊就在这局促的空间里,每天绕着圈跑步。时长日久,隔壁邻居好奇:“格能(这么)小的地方,侬(你)天天跑步,吃力伐(累不累)?”陈敬熊笑而不答,只是一个劲地向前飞奔。
1950年到北京工作后,陈敬熊发现,首都的道路宽阔许多,这让喜欢长跑的他更来劲了。
到北京工作后,他就跑得更起劲了。
初到二分院时,他住在一街坊。每天黎明时分起床,洗漱之后便开始运动,从家出发,沿永定路一路向北,直达半壁店。后来,他家搬到了三街坊,便又从三街坊向北跑到田村,有时还把目的地选在更远的鲁谷,一来一回好几十里地。
“看到一个瘦老头,早上起来一定跑步,跑完步去食堂吃早饭再上班”,同事蔡庆宇回忆。
有人曾向陈敬熊请教锻炼的经验,他总结道:“我没有别的特长,就是跑步,这种锻炼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难的是要坚持,风雨无阻。”
陈敬熊对待长跑就像对待科研任务一样,有恒心、有毅力。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哪怕是出差外地或是出国开会,也从没拉下过一天。
1983年4月,在休斯顿大学的校园里的师生们发现,一连数日清晨都有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在校园里疾步飞奔,那正是在来参加第十三届“天线与电磁理论”国际年会的陈敬熊。一天清晨,陈敬熊跑步时遇到一位黑人学生。因为处于快速奔跑状态,陈敬熊并没有看清对方的长相,可他看到这位学生友善地朝自己竖起了大拇指,陈敬熊也笑着向他招招手,作为回应。
几十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或是大雪纷飞,陈老的跑步从没落下一天。
一双老式胶鞋,一身泛白运动衣,摆臂的幅度和步频始终保持在同一节奏,步伐轻盈不快也不慢……观察背影,你想不到这是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院士。75岁前,他每天坚持跑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跑步地点在北京西郊的永定路上,这条路全长近4公里,他每天都要跑一个来回。
上了年岁后,腿脚开始不灵便。75 岁后,陈老逐渐缩短了跑步路程,最后改为走路健身。
“老人越不动越不想动,越不想动就越动不了。”陈老说。为了保证运动量,他每天外出步行两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总路程为 3000 米,若逢下雨天,就撑着伞走。与众不同的是,陈老的健走时间十分精准,当他到达门卫取书报时,总是 11 点半,以至于同事们看到陈老走进大院,就知道午饭时间到了。
陈敬熊喜欢学习,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客厅里,摆放了4个书柜,里面装满了各种专业书籍。90多岁时,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这些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但很锻炼思维。”看到感兴趣的地方,陈敬熊会用自创算法,将相关数学公式重新推导一番。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陈敬熊热爱生活。他爱养花,家里有兰花、百合等多种植物。他爱运动,每天跑步半小时,小风小雨不间断。平常走路,年轻人还不一定赶得上他 。他更爱文学。他认为,“没有文学的生活是死的”,这是至理。文学能够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乐趣,尤如呼吸新鲜空气,不仅能解除疲劳,且有时能引出灵感来。有助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名人格言更能鼓励人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在他的 “院士自述”中,还引了不少名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