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经:“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无论喜怒哀乐,情绪波动太大都会伤身体。
一、喜伤心;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欢喜过度,则损伤心气。“乐极生悲”一词就形容此处,过度则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应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二、怒伤肝;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肝气就会横逆。有些人发怒后,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经常发怒的人也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三国演义》中周瑜就是因生气吐血而亡。
三、思伤脾:(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与脾有一定的关系。
四、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相连的情志,人在忧伤时,可伤及到肺,出现气短、干咳、咯血、音哑等。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是由于哀伤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忧与悲损都会伤及到肺,所以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就是大悲伤肺的最好的证明。
五、恐伤肾;恐是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事情的变故,导致精神上的紧张。如突临危难,突然打雷等,都可发生惊吓。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死地,如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那惊恐与肾又有什么关系呢?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即为生命的发动机,古代医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所以中医师会告诉你,什么事想开点没什么事过不去的。各种情绪失控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失衡,免疫力低下从而引发疾病。要想拥有一个好身体,就要善于情志调摄。
也有人说能够掌控情绪的人就能掌控未来。而我们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过去的成长经历太多情绪的积压在身心记忆里。平时外来的风水草动就能激发带动出我们的各种情绪。情绪不分好坏对错,是当下的身心自然就出来了,而当我们越抗拒会越持续。因此情绪不是来控制的,而是需要看见情绪背后的根源。从而去释放,觉察和转换。允许它自由来顺流去不伤人伤己。而今的我透过心灵成长后就有能力去看见情绪,拥抱情绪,喜欢上情绪。从不知不觉的情绪袭来到当知当觉的看见情绪,再到先知先觉的感受到情绪即将到来,并可以自我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用内在力量去自由转换情绪与之和平相处。就能舒服而自在的把情绪转化成能量去创造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