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部门会议内容信息有点多,脑子仍在不停地转着,回到座位上稍微松了口气。
开会是所有组织机构常态化的一种工作形式。会议无非是要达到信息共享、了解现状、解决问题、更好地协同推进工作的目的。小型会议由于人数少或者事项或内容更加聚焦,会议效果相对较好;但如果人数超过15个人以上呢,且要形成常态化会议机制呢?那会议的效果如何保证,其实是个值得去考虑的问题。
今天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由于组织机构调整,我们的周例会调整成了与另一个部门一起召开,两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问题就来了,以前人数可以控制在12个人以内,这样一延展,人数增加到了20人。按照汇报的形式,这其中的12个业务骨干是需要逐个对本版块工作情况及下周计划做内容汇报,其他8个领导需要做补充和提具体要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发言,且发言的时长没有规定,一般来说,本着对工作负责原则,每个人汇报都会倾向于详细具体。于是,4点开始的会议,一直开到了5点50分,接近2个小时。
按照注意力法则, 人全神贯注的注意力最多只保持40分钟,时间过长,人的精神便无法集中。但20个人发言的时间,今天没有提前明确控制要求,每个人发言的内容信息量都比较多,不知不觉就接近2个小时。
会议后半段,我稍微观察了下周边的同事,发言完了的同事有人开始刷手机,没发言的同事埋头梳理着自己要发言的内容,偶尔被提到才会关注别人的发言;几位领导倒是从始至终除了接电话外,其它时间基本上都在倾听员工们的汇报内容。
这时的我,已经有点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了,而领导们,今天一直在开经分会、全省调度会,这个会议应该是第三个会,不知道是否也会有这种感觉。
今天这个会议是两部门协同开会的第一次,到了会议最后,我想领导是已经意识到了时间过长这个问题,给我们规定了3个原则:一是每个人发言不超过3分钟,二是只汇报需要工作协同的事项,三是尽量围绕当前聚焦的主题工作来汇报。
那,这类形式的会议如何更加高效,上述提到的三原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控制了时间和关键内容。
另外确保会议的高效实际上与会议的定位也有很大关系。今天的这类会议,暂时更多的是侧重于两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像很多人提到的四二四法则(40%会前沟通与准备、20%会议讨论与明确、40%会议工作推进与总结)也是一种高效的会议机制,会需要安排一个人专门做会议纪要以及形成两部门关键事项推进表,但鉴于当前的会议定位,毕竟这是两个部门的日常工作沟通,两部门对工作的要求也各有侧重,暂时没法按具体某项工作的四二四推进方式来开展。
边开会边在思考这个问题,回到座位上不由自主就敲了以上内容。
桌上,左手边有一支养在玻璃瓶中的绿萝,青绿色的枝干垂在水中,嫩绿的叶子随着枝条伸展,叶片泛着光亮,充满生命力的样子。
突然觉得没那么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