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做事的阻力?
直面恐惧和做好规划
心理学家博克维茨(Thomas Borkovec)等人在 1999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 85% 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 79% 的结果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那些能够放下焦虑的人,比一直紧张、担心的人状态更佳,同时也会发挥出更好的实力去处理真正面临的问题。
《打开心智》
这里我和你分享一些我面对恐惧的小技巧:
1、第一步是 Foucus / 聚焦
你需要觉察到自己当下不正当的念头并制止,比如 “我担心明天演讲的时候,会讲砸,进而大家都讨厌我”。告诉自己,这是不正当的念头,并制止它继续思考。
2、第二步是 Easiness / 放松
1)这时候要暗示自己之前不愉快的回忆已经过去了
2)学会用正面的记忆来代替以上画面,比如一次愉快的沟通,一次成功的演讲...
3)可以试着冥想呼吸
3、第三步是 Switich / 转换
1)判断所有可能域,我们的大脑特别擅长极端化思考,遇到一个事件,我们往往只会考虑两个极端,但是最差和最好直接还有很长的灰色地带。
你不妨将一张纸分为两栏,左侧写下你所有的恐惧,右侧逐个思考,它真的会发生吗?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1~10 分进行打分。
其实当你写下这些恐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不再害怕了。
2)借助榜样 / 领袖的视角
每次我害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想,如果是我的榜样,他会怎么处理这件事,他会害怕吗?这会给予我极大的安慰和力量。
4、逆向思考
不去思考我会失去什么,而尽可能的去想,我能获得什么?
不去想可能发生的结果,而是去想,我还能做什么?
一场演讲即使失败了,但是你会积累经验,获得成长,所以它并非坏事。
如果你能按照上述方法,梳理一下自己的恐惧,相信我,你会越来越理性,能够勇敢的直面你的恐惧!
图片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规划 ——
前面我提到过,做计划这件事一定是需要后天学习和刻意练习的。
大脑有一个特性,叫做「路径依赖」,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事情,大脑就会本能的抵触。
比如写论文的时候,你每天的日程规划里都写着,「今天要写论文」,但是这个任务,你总是无从开展。
为什么?
因为写论文这个目标太大了,也太模糊了!
模糊意味着不确定,大脑并不擅长处理不确定的信息,不确定意味着不稳定,这就需要大脑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去理解、思考和分析。
当大量悬而未决的任务,持续的堆积在你的大脑里,你就会持续陷入这种 “求而不得” 的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成了压力和焦虑。
该怎么做呢?
道德经里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简单来讲,就是从能够得着的小事入手,不要想着遥不可及的目标,更别期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01 采用工程分解
工程分解是工程学的精髓,任何复杂的事情都可以拆分成细小易操作的模块,然后挨个搞定。
比如造一个火箭,火箭虽然是复杂系统,但它无非就是 N 个模块组成的,先找到第一个模块,把它搞定,再找到下一个模块,把它搞定,依次类推,然后把它们拼装到一起。
图片具体分为 5 个步骤,
第一,是设定目标看全局。
这里我们假设你的目标是要完成毕业论文。
第二,对目标进行分级,确定实现目标的路径。
完成毕业论文,我们需要 1)定选题,2)收集文献材料,3)写开题报告,4)写作提纲,5)初稿,6)二稿和定稿,7)答辩准备和答辩。
第三,再分解,分解到一个月要做什么。
第一个月任务是 1)定选题,2)收集文献资料,3)写开题报告。其他任务分配到其他月即可。
第四,再分解到 to do list,一周内要做什么。
周一~周三,先把选题确定下来。周四~周日搜集文献。
第五,分解聚焦到时间表。
每天的任务层层分解下去,然后将任务分配到日程表中,具体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
这时候你就不需要关注「论文」这个大的目标了,只需要关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该做什么,剩下的就是执行了。
02 OKR 和 SMART 原则
OKR 和 SMART 是工程分解加量化在管理学上的应用。
量化的意义在于让目标变得可追踪、可追溯。
先说 OKR,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分解成三个东西,第一层叫做大目标,即 Objective(简称为 O),第二层叫做关键结果,即 Key Result(简称 KR),第三层叫做行动,即 Action。
图片↑OKR
从上到下在不断分解,人类更倾向于做可执行性更强的事情。
可执行性强指的是:简单的 > 困难的,具体的 > 抽象的。
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复杂模糊的项目目标,
要努力将 “复杂” 的,转化为 “简单”;将 “抽象” 的变为 “具体” 的。
请注意,实施 OKR 有 3 个关键:
1、目标要有野心,关键结果可衡量。(OKR 本身不能用来考核)
2、最多 5 个目标,每个目标最多 4 个结果。(这样,才能聚焦)
3、从上到下的 OKR 是包含关系。
举个例子,我之前组织了[「信息源渠道表」的搭建活动,它分解出的第一个关键结果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小伙伴都输出一份「信息源渠道表」,对应的具体行动是:
-
2 月 12 日统计参与活动的成员名单并拉群
-
2 月 12 日开展飞书会议讲解为什么要搭建信息源渠道表并布置具体任务
-
2 月 16 日开展第二次会议讲解如何搭建信息源渠道表并归档 2 月 23 日之前提交作品
-
2 月 24 日统计参与活动的小伙伴作品提交情况并公示
分解出来的第二个结果是输出一篇完整的指导文章,对应的具体动作是:
-
记录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2 月 18 日完成指导文章并分享给所有群成员
↑OKR 使用案例
再说说 SMART 原则, 一个好的计划应该符合 SMART 原则,即:Specific— 具体的;Measurable— 可衡量的;Attainable— 可实现性;Relevant— 相关性;Time-bound— 有时限性的。
Smart 原则最大的作用,是让 “一千个人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同一个。
衡量的标准很简单:把你制定好的计划给一个不熟悉这个计划的小伙伴看,如果他拿到这个计划就能够清楚的按照你制定的计划去上手执行,就说明这个计划是合理的。
图片↑ SMART 原则(向上滑动)
OKR 和 SMART 如何取舍?
其实并不需要取舍,OKR 和 SMART 是两个维度的工具。
OKR 是地图,目标从上往下分解,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但是想要达到终点,除了需要地图,还需要一套叫做 “SMART” 原则的指南针。
用 Specific,具体之针,解决模棱两可;
用 Measurable,可衡量之针,解决标准争议;
用 Attainable,可实现之针,解决不切实际;
用 Relevant,相关之针,解决无关目标;
用 Time-Based,时间限制之针,砍掉无限拖延。
所以这两个工具,是可以一起使用的。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
我想,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让读者学到一些知识、有所启发之外,还应该带走一些东西。
所以我为你整理了一份可以帮助你完成任务的清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果你也觉得本文不错的话,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相信对方一定会感激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