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怕的两岁,稍不如意就哭给你看
“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是说孩子在2~3岁时,会出现人生第1个反抗期。具体表现:黏人,情绪容易失控(事情只要不如意就无理取闹,最喜欢哭),喜欢对所有的事情说“不”。
在六六可怕的两岁来临之前,母女俩相处很自在。来临之后,六六的情绪说变就变。
六六笑嘻嘻要喝酸奶,罗罗帮她把吸管插上,瞬间大哭。经历过的父母都知道原因,她要自己插吸管。
在大人眼里这只是小事,但对2岁的孩子来说,那就是物权和规则感遭到严重破坏。
最开始罗罗也被女儿的哭闹弄得莫名其妙。后来慢慢清楚了才知道原因。下面是罗罗几个有效的小经验。
①理解ta,允许ta哭
两岁的孩子处在物权敏感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且在努力熟悉这个过程。而在适应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符合他们期望的事情出现。这时的孩子情绪会极其不稳定,很容易崩溃,经常哭闹。
孩子一哭,大人先不要急着训斥,然后跟孩子生气。最重要的是,找到ta哭闹的原因。
孩子哭闹时,罗罗选择陪伴。不管孩子怎么不讲理,她都在一旁安静地守着。等她哭完了,情绪宣泄完了,再来跟她沟通。
因为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你跟他讲大道理,他听不进去,也没效果。反而安静陪伴,会起作用。
大人学会放平自己的心态也很重要。
②不和孩子硬碰硬
罗罗给六六酸奶时,不应该自己做主帮她插上吸管,因为这样做侵犯了她的物权,打乱了她的规则感。
那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再给她重新拿一瓶酸奶,并让她自己插上吸管。
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惯坏孩子,当然不会。
比如,罗罗如果把一个完整的面包掰成小块给六六,她就会哭着不愿意。罗罗总结原因,大概就是第1次给她吃面包时,就是一块完整的面包,六六会撕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吃,所以她记住了这个步骤。
这种对规律的要求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她自然而然的一种逻辑,并且可能是大人无意间造成的,一旦大人破坏了这个规则,她就会不满意。
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以及很合理的逻辑思维模式。这和孩子做错事,大人却纵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这个时候,你越是和孩子对着干,孩子情绪越容易失控。相反顺着他,他很快平静下来。
③换个角度思考
在这个时期,大人经常可能会被气的火冒三丈,可是过后想想,也许还会觉得很有趣。如果你愿意换一种角度来想想这件事情,事情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很多大人觉得调皮捣乱的行为,是不是孩子的幽默行为呢?来看看耶鲁大学路易斯•埃姆斯在《你的两岁孩子》中怎么说:
本末倒置:在衣柜里睡觉,到骑玩具马,大喊他的早餐是桌子,把衣服反过来穿。
搞恶作剧:先友好地递给别人一个玩具,又把他抢过来。
小意外:撞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骑儿童车翻倒。
出人意料,本身不幽默的事情忽然发生了,孩子会觉得很新鲜,比如忽然杯子里的水洒了,椅子倒了,玩具掉了,我们会生气,可他们觉得很好笑。
熟悉的场景中,你是否能读懂孩子的幽默。表面看起来是故意捣乱,其实是在慢慢融入生活之中,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去诠释幽默,寻找乐趣。
③教会孩子表达需求
这时的孩子由于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很容易情绪失控,大人就需要靠平时多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并且在可选择的范围内让他自己做选择,比如说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想去什么地方玩。当然要提前知道孩子的想法,这样能帮助他完成,不要等到他无力实现时而情绪崩溃。
如果大人能明白孩子在这件事情的规则感,不去随意破坏,自然能减少争端。
了解孩子的动向,才能更好把握孩子的心态。Terrible too听起来可怕,实际上只是一个阶段,大人合理应对就会发现,小恶魔也会变成小天使。
温柔坚定地用爱来陪伴他们度过这个时期吧。
2 这样应对熊孩子捣乱
没有孩子生来是天使,在ta们刚开始有“熊孩子”苗头时,家长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大概才是最终影响ta们成长轨迹的原因。
六六2岁,罗罗带她出去吃烩面,结账回来,发现她正开心地把面条装进吃饭兜里。
任何见到这样场景的人都会觉得,“熊孩子”在捣乱。可罗罗没有带着预设的判断,去“质问”她的“淘气”,而是非常平静地问她,为什么用衣兜装面条。结果妞妞很认真地跟罗罗说:“妈妈,不能浪费,我要把没吃完的带回家。”
罗罗真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表象而立刻批评她。不要浪费粮食,确实是罗罗教的。六六在吃饭前也会自己说粒粒皆辛苦。吃饭时,掉在衣服上的饭粒,都会抓起来吃掉,
她能把吃饭衣当塑料袋来打包,是创造力的体现。虽然尝试未必妥当,动机是好的。
如果罗罗看到六六在衣兜里装面条,就严厉指责她,她一定会因为被误解而感到委屈甚至哭闹。而罗罗在知道这些后肯定也会后悔。孩子的节约行为被否定,创造力也被遏制,这都是家长不了解孩子,也不控制情绪造成的。
还有一个故事。
妈妈工作了一天,下班回家整理孩子床铺。掀开被子,发现一只已经化掉的雪糕甜筒。
妈妈非常生气,走出房间准备教训一下孩子。这时孩子刚好从外面回家,进门就说:“妈妈,爸爸总是把甜筒吃光,我悄悄藏起了一只给你。”妈妈的怒火瞬间没了,原来孩子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实际上藏着对妈妈的爱。
妈妈蹲下来抱抱孩子说:“谢谢你对妈妈这么好。”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妈妈要尽量控制情绪,营造一个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能更好成长。
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很难。试试下面的三个小方法吧。
①要低声教育,不要大喊大叫
低声教育指:教育孩子不大声批评、不威胁等。换位思考下,如果大人自己做错了事情,被人大声呵斥,心里也肯定是不爽的,怎么能听进别人的话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孩子时,高声和低声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在沟通时放低声调,减缓说话节奏。父母和孩子情绪都会慢慢平和,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②要慢半拍,不要立刻发火
孩子一犯错捣蛋,大人总是在发火后才知道孩子的想法。怎么控制自己不乱发火呢,提醒自己慢半拍,进行慢半拍教育。
想发火的时候,做几次深呼吸,稳定一下情绪。多问一句为什么,有时候会有想不到的答案。
③要对事,不要对人
即便孩子真的犯错捣乱,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不要擅自给孩子贴标签,妄下评论。
“你太不听话了,我不让你这么做,你偏不听。”
“你怎么总是犯这样的错误。”
“你就不应该骑车,现在摔疼了你还哭。”
这些就是对人。
生活中很常见,但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大人可以和孩子探讨,事情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相信ta解决事情的能力,把ta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引导,而不是武断地否定ta的能力。孩子在犯错的时候才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
有啥样的家长就有啥样的孩子。家长说啥做啥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模有样学到行动里。
想让孩子自己进取吗?自己先做个努力的妈妈,努力工作,生活。
想让孩子爱读书吗?先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跟孩子一起感受书的魅力。
不想让孩子待人暴躁,自己做事要冷静。不想让孩子斤斤计较,自己要宽容豁达。
罗罗是情绪外漏型的人,但她希望培养一个情绪和平的孩子,所以尽量先让自己的情绪先平和起来。不要让自己情绪失控伤害孩子,努力约束自己平日的言行,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因为身体力行的榜样教育,胜过千万句居高临下的教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