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76059/3f04c28fbca1143c.jpg)
一、老张生儿游击战
二丫出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阿里乡的一个普通家庭。正值计划生育兴盛,墙上到处张贴着“晚婚晚育 少生优生”。
那时候流行一个说法,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二丫爸爸老张为了生儿子,便到处躲计划生育。二丫妈妈自从怀了孕,四处躲藏,不敢在家里常驻。一天在亲戚家,二丫妈妈肚子疼得直打滚,眼看洋水将破,不敢送去医院,老张赶紧叫来接生婆。一落地,二丫便披上了黑户口的名号,她上面还有一个姐姐。老张抱着二丫,摸了摸她的小脸,叹了口气。为了生儿子,老张和大队计划生育组展开了生儿游击战。
二丫爸妈常年在外地边打工边生儿子,二丫寄宿在亲戚家里。后来二丫妈妈又生了个三闺女,老张垂头丧气。“不行,不生出儿子老子决不罢休”。可是,老张家日子拮据不堪,很难再养这么多孩子。
不知这事如何传到郭大仙那里,郭大仙和老张说:“老张啊,你这生儿心切,你看你这家里穷得叮当响,不如就把三闺女交给我,我帮你找个好的下家”。起初,老张犹豫了片刻,但转念一想,再试一次,说不定下一个就是儿子,于是就答应了。
孩子还没出月子,郭大仙便来抱孩子。二丫妈妈紧紧抱着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嚎哭着,“这可是我十月怀胎的心头肉,说什么也不能把孩子抱走。”老张抱着二丫妈妈一起哭起来。“孩子妈啊,你看家里现在太穷了,已经养不起这个孩子了,郭大仙为她找了个好人家,以后会过上好日子,总比跟我们在一起吃苦好啊!”
二丫她妈不舍的看着怀里的孩子,忍痛送了出去。后来,四闺女出生的时候,老张出奇的平静,面无表情。或许这就是命,老张这辈子,命里就不该有儿子。大队计划生育组知道老张又生了个孩子,带着一群人将老张家翻了个底朝天。老张交不起超生费,蹲在墙角,头深深埋在膝盖里。持续几年的生儿游击战终于结束。
二、黑户口二丫躲计划生育
为了躲计划生育,二丫辗转于各个亲戚家,吃着百家饭。几年过后,计划生育渐渐宽松,眼看二丫快要到上学的年纪,老张骑着凤凰自行车将二丫接回了家。
寄宿在姑奶奶家的日子里,三表婶家的女儿小琴经常带着一群小朋友对二丫进行围追堵截,以多欺少。二丫不敢还手,每次被打了她总是躲在一个黑漆漆的角落里哭。有一次,小琴骂二丫是个没人要的野孩子,她怒火中烧,将小琴噼里啪啦一顿痛打。姑奶奶寻找二丫吃饭,找遍了整个村子没看见人影。
吃饭间,依稀听到厕所传来哭声,姑奶奶去看个究竟。原来二丫一直躲在厕所,姑奶奶将二丫带回了饭桌,笑着说,这孩子估计是没带纸,一直在厕所哭,难怪找不到人。二丫站在桌角,低着头卷着桌布,眼泪一个劲的往下掉,不敢看三表婶,也不肯吃饭。
阿里乡夏日的夜晚让人格外的宁静,知了的鸣叫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蛐蛐声……汇成了和谐的农家交响曲。那时空调还是稀有珍品,房间里闷热,家家户户经常手拿着蒲扇在院子里乘凉,或者睡在屋顶上。二丫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望着深邃的星空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偶然,一颗流星划过去,立马闭上眼睛,对着天空许愿。
回到家,二丫像从笼子里放飞的鸟儿,可以自由的呼吸,享受广阔的蓝天。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不再挨打,不再被孤立。
![](https://img.haomeiwen.com/i8576059/0cdc9f1a32aa194c.jpg)
三、二丫两次辍学险被打断气,妈妈病逝
入学前一天,妈妈为二丫缝了个粉色的单肩包,她抱着心爱的书包睡了一夜,第二天兴致勃勃的挎着包上学去了。
每逢新学期,便是二丫最难熬的日子,也是大部分家庭最困难的时候。丁老师时常摆着一张严肃脸,催着二丫交学费,二丫不愿再回学校。老张说,唉,算了吧,回家。就这样,二丫在家带着妹妹玩了整整两年。
一个雪后初晴的早上,二丫带着妹妹出门玩,一不小心妹妹跌到了水沟里,身上里外湿尽。老张气得咬牙切齿,抡起拳头粗的棍子追着二丫满院打,老张那蛮干的脾气一上来,猛一用力棍子瞬间被打断,二丫吓得尿失禁,全村人赶来看热闹的人围成了一圈。那是二丫被打得最惨的一次,全身直哆嗦,差点被打断气。
随着年龄的长大,身边的小朋友都上了学,老张将二丫重又送回了学校,这二丫天资聪颖,直接越级升入一年级。
2003那年,非典在全国蔓延开来。老张刚好从外地打工回了家,二丫被赶回家不允许回学校。过了很久,非典平息后,才重又回到校园。
大队里面征人开凿大运河。村里每家每户有人的出人力,没有人的出财力。二丫妈妈,舍不得出钱,自己亲自上阵,跟着一大批男人去河里抬泥巴。后来回到家,二丫的妈妈便日渐消瘦,身子一天不如一天,老张赶忙从外地赶回来,带着二丫妈妈四处求医,始终查不出病因。原本穷困的家庭,此时更是陷入了寒冬。看了几年病,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借了很多外债,二丫妈妈最终还是去了。
二丫和妹妹此时被抹去了黑户口,老张家从此被列入了低保,每年大队里都会发来油、花生和面粉等一系列补给。
四、香儿辍学,二丫与妹妹沦为留守儿童
眼看着老大香儿初中即将毕业,考中了重点高中。老张带着香儿去城里报道,拿着借来的钱,交了500元报名费,还剩下高昂的学费。奶奶说,女孩子家长大都是要嫁人的,上这么多学能干嘛?家里欠了这么多钱,赶紧出去打工去。
老张看着香儿的青华录取通知书,拳头紧握,指甲处渗出了血。最终,香儿被迫外出到厂里做了流水线工人。
二丫和妹妹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在家一边照顾二丫姐妹俩,一边养猪。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猪。几年后奶奶撒手人寰,二丫独自带着妹妹一起生活,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放学后,回家简单吃点饭便迅速赶往学校。家与学校相距5里多路,每天步行上学,中午回家做饭再回学校时间紧张,每次姐妹俩下午都是最后一个到学校。二丫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屡屡被评为“优秀春蕾女童”“三好学生”。
老张想孩子了,半夜从外地赶回家。怕吵着孩子,老张翻墙头进了院子,到房间里看了看俩熟睡的孩子,心酸得眼睛里泛着泪花。
老张回家后便再也没外出过,在家做起了包工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转起来,家里的欠的账已经还清。作为农民,种田是根本。为了方便种地,老张买了拖拉机,还置办了时风三轮车。从此老张家的名单从低保户里面划去。这时候,国家也日渐强盛富裕,免去了农民的农业税,不再上交粮食。
二丫由于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到城里上学。老张想想当年,由于家境贫穷没让香儿上学,对孩子充满了亏欠。现在二丫成绩这么好不能再让二丫受委屈,一咬牙将二丫送到了城里上学。
城里的消费比村里高很多,来回的公交路费,住宿伙食费都是不小的开销,老张拼命的挣钱供孩子们读书。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扩招大学生,二丫由此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这算是了了老张一桩心愿,但是老张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三儿被郭大仙送给了邻村的一户人家,在那边日子过得并不好。继父继母对她不闻不问,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张经常偷偷去看望,有几次被三儿继父打得鼻青脸肿回来。老张担心三儿辍学,私下里一直赞助三儿的学费,后来,三儿考入了大学,一直未与老张相认。
![](https://img.haomeiwen.com/i8576059/426ca2ac21f802e6.jpg)
五、香儿婚娶生俩儿,二丫返乡创业,阿里乡脱贫致富
香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自由恋爱谈了个男朋友,带回了家里。男孩,是邻村的小伙子,名叫李灿。家里兄弟俩,还有一个已经结婚的哥哥。家里没有能力再为老二置办新房,老张发话,没有新房不能迎娶香儿,除非,李灿做上门女婿。
当下娶媳妇的成本太大了,除了买房买车,还得给女方家彩礼钱,这彩礼动辄就得几万块。李灿一个穷乡下小伙,终于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低头,抛开了对男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面子,入赘了进来。
香儿婚后,第一胎便生了个儿子。老张喜笑颜开,逢人就说道,家里添了个带把子的。国家开放二胎后,香儿又生了个儿子。这时,香儿和李灿开始愁了,这两个儿子就是两建设银行,以后就是两套房子啊,这辈子沦为房奴,恐怕再难翻身。
老张的哥哥家有三个儿子,60多岁的年纪还在外地打工为孩子们买房子娶媳妇。乡里乡亲见到老张就说,你可有福气咯,三个闺女三个招商银行,现在退休在家带孙子,颐养天年,你看你大哥为了孩子买房子,现在还在拼,老张杵在那里呵呵笑。
老张笑着笑着就收起了笑容,心里数着二丫和三闺女有阵子没回过家了吧,她俩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一两次家。一家人天各四方,一年里在一起的时间寥寥数日。
常有人跟老张提起给女儿说亲,老张总是乐呵呵的说不着急,二丫大学还没毕业呢。二丫毕业后两年,带着男朋友回到了家里,男孩没有父亲,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二丫是家里的骄傲,是老张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怎么能跟了这穷小子。迫于压力,二丫最终与男孩分了手。
二丫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打拼,和当年老张一样,成了在外务工人员。和老张一辈不同的是,二丫受过高等教育,不甘心回到家守那一亩三分地。她拥有农村户口,却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想要在城市落户,但高昂的房价却令外地人望而却步,二丫便成了半农半城市的流浪人。
二丫后来结识了一个投资人,想研发投资绿色有机食品项目。二丫来自于农村,深谙其道,家乡有土地,现在有投资人,在现在这个食品恶劣事件频发的档口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商机。于是,便回乡承包了老家500亩良田,做起了绿色有机食品。由于土地常年施肥打农药,土地基础很差,只施农家肥不打农药存农作物活率非常低,前两年的收成微乎其微,入不敷出。
二丫关门闭户很多天,在网上搜索资料,咨询农业专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传统的农业种植很难发展下去,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能量有机肥来改善土壤。采用生物农药,人可以吃的,使害虫厌食而亡。循着突破口对症下药,问题被解决大半,形式逐渐有所好转。
第三年的收成逐渐好转,二丫将绿色有机食品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出去,做起了线上销售,引起了众多网友响应,绿色有机食品口碑逐渐被打响,销量猛增,阿里乡的妇女老人做起了包装,壮汉跑运输,稍有些文化的年轻人做着运营和客服,阿里乡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渐渐地,承包土地已从当初的500亩扩大到20000多亩。
阿里乡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参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阿里乡的村民生活逐渐好转,常年接待远道而来的朋友,显出一派“把酒话桑麻”,其乐融融的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