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人类简史》关于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演进的过程,让我对现代人的“辛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在原始狩猎采集社会,人们的生活其实很幸福的,虽然物质方面不算太丰腴,衣不蔽体,没有固定的“家”,也就没有什么“家当”可言,但大部分时间是能够温饱的,人们的工作时长也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并且那时人们也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肉体和精神都是快乐的,“赤条条无牵无挂”。而到了农业社会,人们从“吃饱上顿没有下顿”、“颠沛流离”的状态变成衣食无忧的“稳定”状态,有了固定的居所,还有了圈养的牲畜,麦田或者稻田。但,人们的劳作的时间也更长了,采集社会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长在4-5个小时,而在农业社会,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更多的劳动时间换取了更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经济基础的不断积累最终发展出了村落、城镇、城邦,又有了政治、哲学和艺术等文明的演进。
整个人类群体的数量不断膨胀,DNA复制的频率快慢是物种胜利的唯一评判标准,至于每一个个体是否幸福,该物种并不关心,或者说,物种演化的趋势就是充分开发每一个个体的潜能,后辈总会比前辈更辛苦,明天总会比今天更忙碌,而且忙碌的部位已经从四肢转移到大脑,从生物层面转移至精神层面。所以,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素质,更要注重开发他们的大脑,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对其进行抗压能力训练,以及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未来,思考力将是最重要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