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13317/9a08b937cff8b346.jpg)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因为是自读课,所以处理的比较草率。下午组内听课,听的也刚好是这一课,且教学设计和我的教学流程不差一二,但效果却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在复述课文环节,我选择让同桌之间相互复述,结果怎样不得而知。而蒋老师却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复述了,而且发现很多问题。这让我回想起我仓促结束的这一课,不仅遗憾多多,还没有学习效率。不禁想:我们上一堂课,到底要给学生什么东西?如果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打了水漂,那这样的课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呢?
我还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自读课要怎么教,才能有别于讲读课?为什么我所有听过的自读课都和讲读课没啥区别?这学期,我一直想在自读课教学上有所突破,但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上出一堂像样的自读课,非但没有,而且在处理自读课的时候,只放不收,导致效率低下,索然无趣。
不得不承认,尽管教了二十四年的书,教学这条路,我还没有走到深处去,很多时候,我只是在依据教参执教,忘了深入研读文本,忘了精心设计教学,忘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忘了充分等待,恰当切入,有力帮助,也忘了自己教书育人的初衷。
原本,这堂课我也准备上公开课,但重点不落在复述课文上,而是在学以致用和拓展延伸上,我希望每学一课,孩子们都能从中获得一些领悟,一些技能,并运用到学习中去。但实际授课中,因为被告知公开课推到下一学期,所以上这一课时,我就随意了很多,加上想赶时间一课时结束学习,就连拖带拽地牵着学生跑,导致哪个环节都落实的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仔细想,进课堂上课不能考虑太多,否则就会受一些不重要因素的干扰,让一堂课偏离初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如果要考虑,也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其次考虑基于研读文本的教学策略,除这两点之外,其他的考虑多了不但对课堂无益,还有可能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每三年一轮,一篇课文我们会教十几遍,但每一次教都没有现成可用的教案或课件,因为课文虽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却不再是当年的学生,拿以前的教案教现在的学生,如同穿新鞋走老路,教不出新意,反而会把书教死。
常教常新,教学相长。对教师而言,教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要想走进去,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步,再走一步,落实当下,着眼未来,用心走进去,才能沉醉其中,收获“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的无限惊喜。也只有这样执着的走下去,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教育的诗意和远方,迎来属于教育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