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
孤单到老,到老孤单,你怕了吗?

孤单到老,到老孤单,你怕了吗?

作者: 心瑶candy | 来源:发表于2017-03-02 14:13 被阅读0次

    01

    昨天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途哭了。这本书十多年前我的高中同桌就推荐我一定要看。但是这些年,我一直很抗拒去读它。即使杨绛先生辞世,我也不忍心翻开来看。

    因为大体的时间点我是知道的,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独生女钱瑗教授于1997年早春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而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辞世,享年105岁。还因为我断断续续读过一些小文,知道钱,杨二位先生伉俪情深。我不愿意去想一个人痛失爱侣,痛失爱女,要在悲痛和孤单中怎么捱过余生。

    02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两件事,是“英雄迟暮,美人白头”。虽然世人都懂没有花开不败的道理,但是从心里还是难以接受好花凋谢美景难续。但是,英雄和美人之于我们普通人还是有距离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残忍却可能最终难以逃脱的事情之一,就是孤单到老或者到老孤单吧。

    03

    这世界到底有多少孤单的例子呢?

    有人失去爱人。

    我的爷爷和奶奶相识于年少,共同携手走过艰难的岁月,养育四个子女,又帮忙带大四个孙子孙女。我的记忆中,爷爷和奶奶从不争吵。我小时候,每天傍晚五点多奶奶会在家门口带着我等爷爷下班回家,远远地望见爷爷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奶奶便起身带我回家把备好的菜蔬炒熟。爷爷进家洗手换衣服,晚饭就刚好热气腾腾地上桌。

    爷爷退休后,爷爷看书,奶奶做家务,两个人总是在饭后聊聊家长里短的事情。时光慢慢悠悠,温暖静谧。爷爷先奶奶辞世。之后奶奶的一部分好像就随着爷爷去了。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她真的开心了。

    爷爷辞世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直面亲人的死亡,更直面可怕的孤独。我再去看奶奶,总觉得她被孤独笼罩着。巨大的孤独,让我觉得靠近一点就会被吞噬,无处可逃。

    这世上相爱的人有多少,就将有一半的人承受失去爱人的孤独。就好像杨绛失去了钱钟书,宋清如失去了朱生豪,梁思成失去了林徽因,李银河失去了王小波。

    有人失去孩子。

    前几天天津大悦城两娃坠楼事件读来让人痛心。小概率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当了妈妈才知道,曾经和你血脉相连十个月的小人儿,一颦一笑中都有你或者你爱的人的影子。有了孩子就不再惧怕时间变老,因为只有时间向前,我才能看到我的孩子长大的样子。虽然我从不曾希望他去完成任何我未完成的梦想,虽然我只希望他活出他自己愿意的人生;但是我仍然看到自己的生命在他身上得到了延续。因为有了他,我甚至不惧怕死亡。但是我却惧怕失去他。惧怕到连想象一下都不可以。

    尽管我永远不想了解失子之痛,但是我可以想象失去孩子所连带的失去希望的巨大孤独感。

    所有,这世界到底有多少孤单的例子呢?

    千千万万个。

    我们总会孤单。这是逃脱不掉的宿命。

    04

    读过这本书,我在想,面对孤单这门必修课,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要有坦然的态度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孤单一人来到这世上,也终将孤单一人离开这世间。坦然的面对孤单,接受孤单,因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无法逃避。

    记的当年要从澳洲的公司离职回国,曾经面试我招我入公司的CFO问我,问什么才工作半年不到就要离开澳洲回中国。我给了他很多理由,其中有一条,说我厌倦了这里孤单的日子,我想回国,我想过热闹的生活,我很害怕我在这里遇不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他认真的看着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的宿命是孤独终老”。我那时年轻,不理解,觉得此话太过残忍。但是现在想来,我觉得这话太对了。孤独是以不同形式贯穿人的生命始终的。不要因为惧怕孤单,就忘了追求的初心。只有淡然处之,才能战胜那颗害怕孤单的心。


    要有不死的理想和坚定的内心

    杨绛先生毕业于苏中东吴大学,考入清华研究院做外语研究生。同钱钟书先生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她读书,写作,翻译。获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包括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也是当初为了好玩,写给杨绛先生看的。钱先生每天写几百字,第一个读者就是杨绛。每个小细节他们都会心领神会的哈哈大笑。

    她是一位学术大家。她和钱钟书先生一起,经历过很多磨难。但是钱钟书先生辞世后,她曾说过,“钟书他们逃走了,我也想,但我不能走,得留下清理现场。” 于是她整理了钱钟书先生留下的大量手稿包括读书笔记,即《钱钟书手稿集》(分三部,分别是《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她把钱钟书先生一生中研究学习成就,留给了子孙后代。

    写下“醒来还是如此爱你”和“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的朱生豪和宋清如恋爱十年,结婚只有两年就与世长辞,辞世时他和宋清如的儿子只有一岁。宋清如此后的人生,她只赶着两件事,抚养刚满周岁的儿子,替亡夫完成莎士比亚的翻译出版。

    要有感恩的心态

    时间从来就是片刻不停地一直向前。躲过了夭折一劫的人,都被赋予了实实在在老去的权利。这种权利弥足珍贵。随着年华老去,我们剩余在手上的东西并不多,这些剩余的东西,比如容颜,比如才华,比如阅历,比如情感,即便有不尽人意之处,也没有足以可以取而代之的东西。可是,有剩余的东西就应该感恩戴德了。如果我们能这样思考问题,或许也是人年华渐去,终将面对孤单为数不多的好处。

    孤单是蚀骨灼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不会消失,但会从尖锐的刺痛变成钝痛而已。而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好好地面对它。

    05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的最后,写了三句话: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它们永远快快乐乐地过起了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她是那么豁达,尽管送走女儿,送走先生,但是她在孤单中依旧做了很多伟大的工作 ——

    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写出了她目前最为脍炙人口的散文集《我们仨》。

    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信托协议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与钱先生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编纂时主编的馆刊同名)。

    2001年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2010年春,已是800万元,并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生与死》表明心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休息两小时。吃得很清淡。健身运动就是室内转圈走动7000步。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时,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单到老,到老孤单,你怕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gh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