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老湿
前段时间回到了老家重庆,恰逢夏季正盛,出门的感受就是,能待在露天的人类都可以称作“熟”人了。好不容易路过一家冷饮店,想买一杯喝,发现前面的外卖单子排了三十多张,就连我平时爱喝的常温水,在这个季节也成了三十多度的“温水”。
但是我今天不是来吐槽这天气的,而是想说说一群在这个社会,几乎快消失的职业,那就是山城“棒棒”军。
顾名思义,重庆是山城,处处都是楼梯,常常都要爬楼,“棒棒”就相当于是泰山上的挑山工,他们随时背一根棒子,棒子上套一摞用来绑东西的绳子,头上戴着古旧的草帽,身上是充满污渍的深色衬衣。
我一直以为这里的棒棒,经过现代化进程之后,会慢慢消失,可没想到,即使是这么热的天,我依然在路边见到了他们。
2018年7月中,观音桥
小的时候喜欢叫他们“棒棒军”,原因是他们人特别多,大街小巷,车站机场,只要有人流的地方就一定有他们。每次回家都会遇到成群结队的棒棒簇拥过来问你要不要帮忙担行李,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顺便背背人。
棒棒在早二十年的时候还是个非常流行的职业,要遇上几个舍得给钱的有钱人,随便给他们搬搬抬抬,一天还能挣个不少钱。那时候也听说有的人觉得这个职业太苦,就把做“棒棒”当做幌子,实际上在搞些小偷小摸的龌龊事,但不管怎么说,热心肠的棒棒还是占绝大多数。
重庆楼梯绵延不绝
在我的意识里,“棒棒”一词,和“挑山工”、“纤夫”、“环卫工”甚至“农民工”给人的感觉一样,这样的群体靠力气挣钱,是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却给社会出汗出力,贡献了几乎一生。他们大多没受过什么教育,早早的辍学出门找钱,家里通常也是苦不堪言,可能有娃嗷嗷待哺,或者妻儿在家盼望,可能一家人的希望,都压在他们充满老茧的肩上。
相比其他地方,重庆的“棒棒”总能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我很难解释为什么,也许是这里独特的人文或者地域原因。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一部电视剧,就是专门讲一群棒棒的故事,他们没什么文化,但是他们有热心肠,他们每天积极揽活,遇到事情互相帮助。个别头脑灵活一点的,还会主动学习,当时就有一个桥段来着,就是其中一个棒棒自主发明了一种可以激发人脑潜力的“健脑”仪器,最后没申请专利,还差点给人仿了去,整部电视剧就是围绕这群贫穷却快乐,苦逼却上进的棒棒讲的故事。
时代是进步的,科技日益发达,也主注定会让某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职业消失不见,棒棒就是其中之一,做棒棒的人大都没什么特长,又没文化,想要转行,困难不是一点半点,棒棒们想要挺过这波“时代改革”,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每次走在重庆的路上,我总会忍不住想起这个特殊的群体,毕竟,那衣衫破旧,日渐佝偻的背影,很可能是某个大学生的父亲,或者是家里80岁老母的孝顺儿子。没有人应该卑微到活该被这个社会白白淘汰,只愿他们在以后的奋斗中不会过得太惨。
话说回来,最近有个导演叫“何苦”,正好拍了一部关于棒棒的电影,8月上映,就叫《最后的棒棒》,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抛开制作不说,这些影像,很有可能成为这个伟大的职业消失前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证据。
他们爬坡上坎,负重前行,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