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孩子写作业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一提到孩子们写作业,家长们可谓满脑门子官司,各有各的痛,自有自的苦。
怎么能够摆脱陪孩子写作业的困局呢?难道不陪孩子写作业了吗?
其实,陪孩子写作业要做到的是自己的改变,不是孩子的改变。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进入到陪孩子写作业的这个场景中的。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就已经开始了陪孩子写作业的模式,看到了什么,或者什么情景触发了你已经开始了写作业的模式?
是不是从接孩子放学开始,就对孩子说:回家赶紧写作业呀,别总玩?
还是一进家门,就督促孩子:赶紧洗洗手,抓紧写作业?
或许是接到孩子的时候,“体贴”的问孩子:今天作业多不多呀?都有什么作业呀?
当你看到孩子的时候,你的写作业模式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呈现出你的【反应】。
这个时候,孩子看到你的【反应】(言行)反映出来的内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样子吗?
不管孩子说没说,做没做什么,你的这些反应出来的言行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反映,这种反应会应激性的形成他的反应,可能表现出来的就是抗拒写作业、磨磨蹭蹭、......
接下来,孩子的表现就进入了陪孩子写作业的模式,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注意力不集中;然后家长这边就开始督促、叫嚷、甚至是咆哮,然后就进入到恶性循环中。
试想一下,你刚刚学会开车的时候,旁边有个人叨叨是不是很烦呀,那么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旁边有个人叨叨呢?
反映——当我们看到、听到一些事务的时候,在我们脑海里形成的主观认识和印象;
反应——当我们看到反映之后做出的回应(言行);
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一个【反映——反应】的过程,甚至是时间长了,写作业就进入了一个模式化的【反映——反应】过程,只有突破这种既有的【反映——反应】模式,才能改变陪孩子写作业的局面。那么应该如何来突破这个模式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在写作业这个问题上,家长和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家长和孩子是否能够达成一个统一的目标?
其次,家长要事先想清楚,什么样子的言行能够促成这个目标的达成,而且在这里家长要看到孩子可能对这个目标没有什么感受,那么先建立孩子对目标的认识是必要的,比如:如果不完成作业,或者作业做的不好,或者写作业时间太长影响睡眠会怎么样?让孩子去试着回答看看。
然后,家长要看到在写作业这个事情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反映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存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现实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困难呢?
So,我们来看看
在进入写作业模式前,与孩子建立一个愉快的沟通氛围,让孩子体验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记住哟,是还孩子认为你对他的关心和爱,而不是你认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作为家长已经经过了2、30年心智模式的发展,深知作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把你的认知强加给几岁的孩子是不公平的)。例如:问问孩子一天的学习累不累?现在想做什么?;是不是让孩子先做15分钟他喜欢的事情是可以的?
接下来就是要跟孩子明确写作业的目标了,特别是培养写作业习惯的初期,要跟孩子明确写作业要做到什么程度,作业写完和不写完会有什么影响,写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怎么办,,,,,,;这主要是避免没有讲清楚的情况下,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就开始训斥、指责、叫嚷孩子。
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家长)的反映和反应,这样才能够控制好自己对孩子的言行。例如:看到孩子开始磨磨蹭蹭了,就问问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不会做的了?需要帮助吗?而不是“你还在那磨磨蹭蹭,想不想睡觉了!”;这时候要注意——你看到孩子反映给你的表现,你的情绪反应是什么样子,因为这个情绪的反应会促使你作出应激性的言行的反应。当看到孩子的反映的时候,家长需要与孩子交流是什么原因使他有了这种表现,同时要思考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你应该采取什么样子的言行反应让孩子看到。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一个事实是我们要看到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与孩子的沟通都是在感受层面的沟通,自己主观认识感受层面的沟通,不管孩子说不说,能不能说清楚,他也是用他的感受和情绪在于你对话,可能迫于家长的淫威,他不会说什么,但是他会用他的行动来表现出抵抗。
不要让一个尚未谙世事的孩子去改善写作业的过程,在家庭教育里更多的是需要家长来改善自己的言行来促进事务的发展。作为家长不仅仅要看到孩子的反应、感受和情绪,更要看到自己的反映、感受和情绪。然而恰恰我们面对最为亲近的人的时候是很难看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自己理所当然的认为我是为了孩子好,他怎么就不理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