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还有几天就过完,早晚的小风多了些凉意,院子里地上的落叶越来越黄,踩下去的声音也开始脆了起来。身边这些微小变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宣告着夏天的结束。在盼望着假期和回家的热切心情中,我打算细数一些属于这个春夏的时刻。
春日夜游
记忆中的春天是从3月中的一天傍晚开始的。那天下班我和王女士相约新中关,吃罢晚饭,买了喜茶坐在店外面看来往的行人。晚上的温度虽然还有点凉,但也算舒服,偶有起风紧一紧衣服就过去了。拂过的风也是轻柔的。那一刻觉得,就这样坐着吹吹风实在是太美好了,并决心以后要多出来走走。
第二次是4月中,还是同王女士一起,只是那时的我正在遭遇持续暴击,脆弱敏感祥林嫂一般。还是在新中关约晚饭,结束之后觉得不尽兴不想回家。走往公交站的途中突然冒出来夜游长安街的想法。和王女士一拍即合,就跳上了地铁。地铁上充满着刚刚下班的人们,王女士还感叹道,让我珍惜她这个能和我一起说走就走长安街的朋友。
从西单下地铁沿着长安街往东走,喧闹的人群、亮堂的商场渐渐地被抛在身后,光线和声音都越来越淡,围绕在周围的只有脚步和轻语,慢慢地连时间都感受不到。这种感觉很奇妙,好似从现实中抽出自己,扔进黑暗和静谧的漩涡中。在投身进入时,包袱、压力、评价、眼光这些外壳通通被剥落,留在背后的喧闹中。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唯一需要面对的只有自己,只有此刻。
在即将结束夜游的时候,王女士说了一句鸡汤到她自己都不好意思的话,“虽然我陪你走了长安街,以后的人生路还是要你自己走的”。啊,真·年度的高光时刻。赶着地铁的末班车回家,骑小蓝,风在耳边呼呼吹,空气都是温柔的。那一刻只怪地铁离家太近,就在校园里多兜了几圈,恋恋不舍。
周末厨房
2月份搬家之后,为了摆脱狭小书桌吃饭的苦,置办了餐桌,好好吃饭。没想到半年过去,周末厨房慢慢成了一个必备的节目,竟还有一两个粉丝。9月初的时候,我认真数过,还矫情的发表了如下感想。
看到一个tag是当代年轻人的周末生活。我这半年多,周末生活一个重头戏就是餐桌。搬来27周,除去一周出去玩,一周回家,一周有事,一周不想做饭,餐桌营业了23个周末,数据上达到85%,也算是从量上体现出了重要性。一起研究吃什么做什么,去买菜,虽然经常被菜市场的大哥嫌弃也乐此不疲。平日里的小烦恼忧愁,在厨房里的叮叮咣铛中,在餐桌上的食光里,都被抛之脑后。渐渐的,周末没做饭,就好像少了点什么。上次,布朋友在单位加班到周日下午四点,跑来说,想了想还是来一起做顿饭。哇,内心瞬间放起了烟花……周末餐桌营业到如此深入人心,从深度上也是表现优秀的。
我有思考过,为什么喜欢做饭,我在喜欢做饭的时候,究竟在意的是什么?仔细想到现在,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自己。菜市场的琳琅满目,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叮铃咣铛,嚓嚓嚓的切菜声,还有花椒粒滑入油锅的香气,做饭的一切都是可以治愈我的,是有一种不论厨房外几多烦恼,至少这里是我能掌控和放松的安全感。
其二是关于我与他人。对我而言,吃饭这件事永远不仅仅只落在吃上,对某道菜的钟情与它本身的味道也并不见得能划上百分之百的等号。食物好吃固然重要,是否留下深刻的记忆更取决于准备、就餐的心情,尤其是一起吃饭的人。当然,我做的饭还是很好吃的。
由厨房引出了话题,想想还是有很多可说的。在北京这几年,我的厨房生涯也有几个小阶段。15年夏天实习的时候,简单置办了一份锅碗瓢盆,小日子就这么开张了。刚开始那半年,最经常做的是水煮青菜,用番茄炝个锅切点豆腐,一碗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吃得还特别起劲。正式确定工作后,厨房的物件也慢慢多起来,主要是烘焙用品。那段时间特别沉迷蛋糕甜品,什么凤梨酥绿豆糕生巧,虽然自己也吃不了几个,大都分给了朋友同事,但的确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后来,对甜点丧失了兴趣,走上了一日三餐。
当然,厨具也是越来越丰富了,煎的炖的炒的蒸的一应俱全。到现在,光正经炒锅都有两个,一个铁锅爆炒,一个不粘锅缓慢升温。还有调料,以前是一瓶酱油打天下,现在各类酱油分得特别清楚。总觉得,做什么菜就要用最合适它的武器,该炝锅爆炒的时候却憋在不粘锅里嗨不起来,风味已经损失了一半。
写到这里,我甚至觉得厨房生活是最能体现我这几年变化的一个侧面。从「有口东西随便吃点」到现在要「好好吃饭」,从追求一味甜的点心到味道更丰富的三餐,从一双筷子到两双筷子,正是这些变化组成了现在的我。
剧/展/野生蹦迪
这个春夏也没闲着,看了三个展、两场话剧、一场音乐剧、一次野生蹦迪。本着年初立下的——拒绝当一个纯粹的奶头乐玩家的——旗帜,记下点心得体会,回忆起来也有迹可循。
《邱志杰:寰宇全图》
这是第一次羡慕艺术家的才华,疯狂崇拜。对艺术、思维、语言、人的剖析有趣丰富,语感新奇,但不失深度。全图这种表达形式也非常抓我,我停留在好像有点懂又不太懂的边缘,如此着迷。
《太虚之境》
雷安德罗·埃利希通过14件作品,将我们带入真实与虚幻叠合的情境,挑战了感知惯性,是一场视觉艺术和想象的狂欢。每一个作品都值得认真体会。回来之后,我看着窗外定格的线条和景色,竟也有点艺术家的感觉,颇为上头。摘一段雷安的原话吧,我太喜欢这种在日常中发芽生出的艺术作品。
我更倾向于介绍自己是一名工作在真实与感知领域的观念艺术家。我的作品主要围绕现实、符号和潜在意义展开。我从日常生活中构建视觉上的故事、唤起一系列日常的场景,既源于现实、共享经验,但又不具备人们所期待的功能。我喜欢制作一些突破观众观念极限的项目,也喜欢运用各种媒介和表达形式。我的作品包含装置、现成品、雕塑、视频,甚至绘画。我喜欢把这些作品视为能够激发观众之间互动和玩耍的关联工具。
《清华美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这个是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组社交全图的作品,想去现场感受一下。整个展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艺术的形式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是糅合共生的,所传达的内容本身受介质的制约越来越小,舞台越来越大。当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场景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浸润,逐渐拥有看到更多美的能力,欣赏艺术的魅力。希望艺术不只是在场馆里、美术系,更存在我们的视线和心中。
《枕头人》
布莱恩介绍的暗黑童话风格剧目,新的领域。马丁·麦克唐纳的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残酷之中也不乏黑色幽默的喜剧感。散场出来是迷糊的,哭过笑过之后有些茫然,这是一个黑暗悲情的故事吗?不全是,枕头人有着最柔软善良的泪水。这是一个悬疑推理故事吗?最开始可能会自作聪明认为是,接着又觉得不是,到最后都放弃了这些判断。总之是一部值得多看几遍的剧。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
这是去年list上的话剧,出差没看成,今年早早看到又有演出,毫不犹豫就买了。最初被吸引是因为金士杰爷爷,年少时看过《我可能不会爱你》,怎么会不被他吸引呢?看过之后,那句“米奇,你和自己的心灵能够和平相处吗?”久久在脑海中回荡。全剧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莫里教授病情后期,召集朋友给自己开追悼会,写墓志铭,这种无所畏惧是快乐而自由的。但是,弥留之际的莫里跟米奇告别,吐字含混、气若游丝,但足以砸向我们的心,泪流满面。人生的生离死别,任凭如何盔甲武装,道“再见”,也终究是无奈无措的。不如好好珍重每一次相逢。
《梁祝的继承者们》
听好友推荐,尝试新的领域。恰不逢时,那段时间状态不好,根本坐不下来好好欣赏,就中场离席了。以后,有缘再见吧。
《Just Rock It 蓝 BLUE !!!》
和王女士、大头菜(及其家属)一起去了最好蹦的五月天演唱会。一开口就可以回到十年前。以前最喜欢温柔,现在更喜欢派对动物离开地球表面终结孤单......听着旋律扭动身体本就是人之天性,在得体的成年人社会中生活久了,身体僵硬动作僵硬微笑僵硬,逐渐忘记了这种孩童时获得乐趣最简单的方法。演唱会可能是最适合放飞的场合之一,更别提十万人一起群魔乱舞,别提多欢乐了。感谢王女士的邀请,得以有如此难忘的夏日时刻。
关于出去玩儿
旅行还是旅游,我一直都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定义这件事。字面上看,旅行的气质好像更文艺,与之相匹配的是高级感,而旅游更像是个没有感情没有品位的机器。但是我不太认同这种捧一踩一的比较,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去玩儿」更符合我的状态。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很排斥,在焦虑和自责中抱着一种自己不配出去玩儿的复杂感觉,直到生活有点短暂稳定的迹象,中秋节出去走了走。
这一次出去,从准备、出发到整个行程期间,我的状态都有一些变化。之前出去玩儿的时候,认真查景点、餐馆,规划好完美路线,制成表格,时间是掰成两半儿用的,恨不能一次把所有别人口中的精彩尽收囊中。这回好像佛了一些。没有什么必须去的地方,安心躺在海滩上什么都不做,也不会觉得慌张和浪费。没有什么必须达到的成就,在马路上走走停停,歇脚时偶遇的景色都还不错。我现在更喜欢这样的玩耍方式。
如何告别
这是一个我们不想面对但终究躲不掉,需要终生学习的话题。只是万万没想到,我这一课是以这样令人心痛和惋惜的方式打开的。一个同龄的朋友在毫无预警下骤逝,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被拉到死亡的面前。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宾馆,在门外徘徊久久也不敢进去,不知如何面对悲痛欲绝的叔叔阿姨,不知如何面对眼前轰然倒塌的一切。
第一天是在无数人的嚎啕大哭声中度过的,哭得不能自已时,需要大口呼吸,互相拍拍背才能稳定住情绪。阿姨哭累了就眯会儿,醒来继续哭,边哭边骂儿子为何这么残忍绝情,连一句告别的话都没说。我拿到一个袋子,取出手机卡,再装进另一个手机里,通过了层层验证,登录上微信处理社交媒体上的后事。有几个朋友大约知道了不幸,来电话急切询问和安慰。得到确认之后,他们分别转达给相熟的同学同事和朋友。一瞬间,群里炸开了锅。谁都无法接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二十几岁最美好的时光里骤然离世。我抱着手机,不停地接收到同学朋友们的私聊窗口。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条微信再也得不到回复了。我在手机的这一端,看着同学们追忆过往的点滴和哀思,除了流泪就是感叹世事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真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
第二天去到朋友的宿舍整理,收拾一些心爱的东西跟着父母回家。屋里乱糟糟的,随处扔的衣服,还没拆的包裹,崭新的考试辅导书……每一个视线看过去,都是一颗杀伤力极强的催泪弹。朋友喜欢登山露营,阿姨一边嘀咕一边把冲锋衣手套装进去。我把所有考试的书都扔在一边,装了几本唐诗宋词,还有追忆似水年华。阿姨认认真真看过抽屉、衣柜,橱柜都不放过,跟每一件物品都打个照面,好像可以据此拼凑出儿子生活的样子,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
第四天是正式送别朋友的日子。我赶往八宝山,心里想着,这是送他去露营啊,希望他可以玩得尽兴。虽然已经是6月,那天下起了小雨,竟是冷嗖嗖的。同学、老师、同事、领导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他最后一程。音乐起,他静静地躺在那儿听着自己二十多年走过的路,这一路上见证的朋友们伫立默哀,鞠躬告别。我没有走近去看他,只想把记忆停留在微信聊天里的那个头像表情。仪式结束,来宾缓慢地离开大厅,阿姨再也不想做一个得体的中年人了,挣脱所有工作人员的搀扶,奔上前去亲了儿子最后几口,哭声响彻在那个阴雨天里。
短短四天,就这样把一个生命画上了句号,时至今日我回想起来,都如同一场梦不真实。我回到了日常中继续规律地生活。但是内心知道,这个意外很实在地给了我巨大的冲击。我前所未有理解了“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到”的残酷,对自己在乎的人也有了更多爱的表达和包容。一个副作用就是和我妈的视频,从两天一次发展到了一天一次,简单道个晚安也是安心的。从那之后,我好像更开阔自由了,看得清楚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工作上的困难、生活中的琐事也可爱了起来。毕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值得歌唱的事情,哪有时间再去抱怨和悲伤呢。
Some Serendipity
这篇小作文写了一个星期,卡壳无数次。很多时候是怪自己写得不好、没有别人写得美丽就想放弃。但是焦虑了几个晚上之后想通了,不好就不好吧,先写下来才是重要的。当记录和表达的愿望足够强烈,冲破了内心由追求完美、害怕被评价编织的牢笼时,小作文就有了重生,我也往前走了一小步。终于赶在9月结束前写完,心情舒畅。假期快乐!
后记:整篇看下来,可能会对时间有点晕。开头、结尾和几个大段篇幅都在假期前写完了,剩下一点内容一直不满意修修补补,硬是拖到了返工的第一天。为了真实还原和记录整件事,就没有再改开头和结尾,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提示——停止完美及时刹车。Fine~
下次见。
2019.10.08
zp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