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学期,阿安在一家公司实习,平时帮导师找一些课题研究所需资料兼顾学术讲座的打杂等等。为了赚钱,室友格娜也找了实习。因此,宿舍的晚间对话围绕着实习铺展开来。
“你怎么每天回来对着手机说关闭省电模式,办公室不能充电吗?”一连几天,九点左右,阿安对着她的手机发号指令,引起了格娜的注意。
“插电板在桌面上,我上次充电,老师问我工作进度到哪一步了。感觉她疑心我玩手机。”阿安表示无奈。
“你这太……,会不会是你想多了。”格娜还是不相信办公室不能充电。
“跟你说个别的,另外一个实习生本那天休息,接到电话,在家做了七十多页PPT,结果被训斥,就这点水平。”
“这么直接!!”
生活从来不会让人失望,让人瞳孔放大的事情总在层出不穷地发生着,有些我们看到了,经历着,更多的,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我每天就祈祷着我的老师晚点到,早点下班。”
“这样太内耗了,大不了不干了。”
“我是可以早点离开,可是我想着这是老师介绍的,想留个好印象。”
“那个被骂的实习生呢?”
“她说再等等。”
……
宿舍一片沉寂。
望着透过树梢的弯月,犹如沉睡的大地托起的一束光,照在只有轮廓般的行人身上,看不见对方脸上的表情,更捉摸不透对面来人的心情。黑夜营造了安全的氛围,让人敞开心怀,不由自主地将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话一股脑倾诉。
夜,更黑了。
🪶
怕辜负某人的期待,对被骂实习生的“坚持”,我可以理解并共情。初入职场的那年,面对不合理的规矩,没有人格平等的对待,以及缺少该有的社会保障,一大批应届生都没有离开。
我常用“恋爱”来解释日常活动。
找工作,如同找对象。刚开始心满意足,逐渐走下坡路。感情到了末尾,有离开的想法,可是并没有离开的决绝,无法预判下一个人更好,再退一步想,除了那几点,对方也还是不错的。
等攒够了失望,连自己都无法说服的时候,这个时候幡然醒悟,自己才是那个大傻子。
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应该学“是典型的日常镜头。
当我拿着针线去找妈妈的时候,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学习;当我想要买手机的时候,妈妈说,等你考上了一中;等我遇到喜欢的人时,妈妈说,你应该以学习为主,大学不能谈恋爱。
因此,十八岁之前的人生是父母、教育、社会准则塑造出来的”我“,是一个满足了大家,缺席了自我的”我“,是”我“,又不是”我“。
毕业后,父母依然会用”教师“”相亲“插足我的人生规划,我知道这只”父母的手“是没有尽头的。
在暑假的某天,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和你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你几十年的生活局限这座城市,周围人的成长规范和模本,你也想套用在我的身上,可是这是悖论的。我看到的世界,她们有学历,有能力,耕耘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虽然辛苦,但是这份苦是我们愿意吃的。我可以像小时候一样听话,可是那样的我只是你希望的样子,我并不快乐。“
聊开之后,心结打开了。妈妈再也没有干涉我的生活,虽然不太理解,但是她明白自己的女儿啥脾气,认定的事情谁劝都没用。
🪶
人的精力是无穷的,可也要量力而行。
可以跑十圈,但我选择了六圈,因为还要跑几十年;
可以天天出门旅游,拍照打卡,可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走之如在手机上刷屏,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可以帮忙,帮家里做更多的事情,帮朋友,帮同学,可是我的人生进度谁来帮我实现?
……
研一的时候没有认真对待课程论文,写得宽泛,对问题的研究浮在文献综述的整理上,缺乏深度的探析。因此,现在感受到了发刊的压力,要是当时仔细写,现在只用改改就好。
某天,在xhs看到一个话题:是绩点重要还是科研重要。
我预设的答案是后者。
点赞最多的回答是:”都重要,你认真对待课程论文,绩点不就有了;等要发刊的话,再把课程论文改改,这不有科研了。“
出一份力,收获两份。
愈发觉得人的精力被分散得严重,要实习,要考试,要上课,要写作业,要参加活动,要运动,要维护人际关系,要……
詹青云在《奇葩说》中谈及考法学院的往事,她说:”很多人都说这个考试很难,准备一两年都没有考好,我只准备了一个月,不是因为我天赋异禀,是因为我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生命就只有那个考试,与其拉长战线,不如猛烈地增加炮火。”
相反,她的很多同学都是“一边一边”,来年复来年。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考研上岸,也是由于在那五十天里,我的生命只有学习这件事。我早上背书,睡前看书,白天做题;关闭了pyq,屡次拒绝朋友的邀请,刷手机也是找资料存图……
后劲大到考完之后,整个人很空虚,一根绷紧几个月的弦突然松了,弹不出正常的音调。
只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长期主义者,只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结局一定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