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春节期间,我家来了很多“不速之客”。二大爷家的小孙子,三姨家大哥的小女儿,一时间整个屋子变得热闹起来,全是孩子的尖叫狂欢声。我天生不太喜欢孩子,过去每个抱了抱哄了哄就回屋刷微博了。
突然一声清脆的“啪嚓”声,吓得我一骨碌从炕上爬了起来,赶紧穿鞋往那屋走,果然,高中时闺蜜送我的相框已经粉身碎骨的躺在了地上,一帮大人还在逗孩子甚至说道“宝宝可真厉害啊!”“这孩子手真有劲儿!”,我冲过去大声问“谁把我相框摔碎了?!”
“你这孩子,不就一个相框吗,给我家孩子玩玩怎么了?这么大声,把孩子吓着咋整!”我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妈妈一边收碎片一边嗔怪我“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呢?”我知道妈妈在亲戚面前必须说我两句,但“不懂事”这三个字我实在是不想接受。
我远离家乡上学,从此只有春夏,再无秋冬。为了文案策划ppt绞尽脑汁,为了论文作业挑灯夜战,每天积极找兼职精心的算着生活费,你凭什么说我不懂事?
我进入公司上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左右逢源,每天提心吊胆怕工作出了纰漏遭到上司批评,只想多赚点钱多给家人买点东西,你凭什么说我不懂事?
熊孩子的任性胡闹和家长的糊涂无知最后竟都归结于了我的“不懂事”,实在是愤懑。
二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统一给住校生配拖鞋,我提前问了室友的拖鞋码数,早早的去了寝室老师那个屋子把我们寝室的都取回来了。
当天晚上我刚擦干头发,钻进了被窝,这时突然听到寝室老师敲门,吓得对床赶紧把零食收了起来,起身去开门。“让林翕出来一下。”我一脸问号,披上衣服出去了。寝室老师提溜着一双拖鞋,旁边站着还有一个低着头的瘦瘦小小的女生,我们班的,有点龅牙,所以经常被班里的捣蛋鬼们捉弄。“L去拿鞋的时候只剩下一双42码的了,她的脚太小了,穿这个像船一样,你能不能和她换换?”寝室老师开口了。我没做声,心里暗道不公平。她接着说“老师知道你懂事,还是寝室长,你这么高穿42的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我无话可说,接过她手上的拖鞋,弯腰把我的那双递给了她,那个女孩子好像很小声地说了句谢谢,然后走了。寝室老师看我情绪不高,安慰了我几句,我却一句也没听进去。
“懂事”两个字,本就不是个能够让人舒心的词,就这样压在头上,并不见得快乐。我本以为懂事是对少年时代的我的最好评价,没想到这两个字成为了我不得不委屈自己的沉重包袱。
三
心中的童年应该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欢就大胆去争取,不怕出错,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必小心翼翼讨好大人,伪装自己。但事实是年少时候的我们因为懂事放弃了橱窗里的芭比娃娃和变形金刚,吞下了想吃锅包肉和炸鸡腿的口水。
任性的孩子有人宠,懂事的孩子没人疼,因为大家潜意识觉得,这孩子懂事,不用疼。
“懂事”到最后就是牺牲掉了任性的资格,习惯了在意别人的感受,但是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以至于就算上班后在一个team里,有一件事大家都不愿意做,即使自己也不喜欢但还是会“自告奋勇”去做,因为习惯了为了别人着想,所以成为了团体里那个悲哀的懂事的人。
你懂的事太多了,没必要张三李四身边人的感受你都要考虑,那不是善良,是讨好。
都是第一次做人,你可以自私一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