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编者按:
自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后,掀起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节目的策划团队、摘得桂冠的学生背后长久坚持古诗词教育的学校更是引人注目。本期将沿波讨源,以诗教的意义、常识,中学古诗文课程建设,古诗词教学探索等视角约请三位一线教师撰写了三篇文章,以飨诸君。第一篇是《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教授的《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上海师范大学 李定广
2017年春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掀起了全民性的诗词狂欢,把古诗词从边缘地带推入了社会大广场,成为社会大众学习、谈论的重要内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小学古诗词的学习与教学将如何更好地开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古诗词”不可混同于“古诗文”
近来在报刊上看到有中学老师接受采访把“古诗词”混同于“古诗文”,直接用“古诗文”来称谓和评论《中国诗词大会》,这很不妥,反映出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认识不清。
“古诗词”就是广义上的古诗,主要包含诗、词、散曲三大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外在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富有音乐性或音乐美,尤其是节奏美;二是形式固定,诗歌语言齐整,词曲语言虽不齐整但格式固定;三是语言凝练,一般不允许用“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其内在特点最主要的也有两个:抒情性和意境美。而“古诗文”则是包含古诗(即古诗词)和古文。“古文”又称为文言文,其所用的语言是“文言”,而诗词的语言则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有老师常说唐宋诗词是用文言文写的,其实不然。我们当代人创作的诗词以及毛泽东的诗词,语言上与唐宋诗词并没有太大差别。与诗词相比,“古文”以思想内容见长,生僻难懂的语词较多,语法结构也更复杂,特别是常用“之乎者也”之类的结构和语气虚词,变化很多,但在美感和“天然吸引力”方面远不及古诗词。古诗词的上述特点,古文基本不具备,古文的上述特点,古诗词也基本不具备,在性质和特点上二者差异很大。因而在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上二者也应不相同,古诗词教学特别重视大声朗诵和背诵以及整体诗意的把握,古文教学则更重视小声读和默读以及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因此,切不可将“诗词”与“古文”混为一谈。
二、教孩子学习古诗词有什么用
随着诗词大会掀起的全民诗词热,有人会问:教孩子学习古诗词有什么用?古诗词到底有什么实际用处?这些问题问得虽然幼稚,但问得好!因为他们不想糊里糊涂地跟风学诗词,想做个明白人。
如果从眼前的实用性来看,教孩子学习古诗词除了应付考试,似乎看不出有太多的用处。实际上,教孩子学习古诗词,至少在四个方面“有用”。一是审美教育。人类除了物质需求,在精神需求上最主要的追求是真、善、美。而古诗词就是将真、善、美融为一体,而又以“美”为最突出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节奏美和意境美,颇能提升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二是人格教育。诵读欣赏古诗词,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人文情怀和人格修养。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通过古诗词能感染激发孩子的心灵,其效果比思想政治课要强许多。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男儿须读五车书”这样的励志诗,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读杜甫、罗隐、陆游、文天祥等人的爱国诗,很少有不被感染的。读孟郊的孝亲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都会流下热泪。读白居易《观刈麦》,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会对古代这些关爱人民的官员发自肺腑地敬佩。三是气质和修养的提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古诗词能提升孩子的气质和修养。四是语言能力的提升。古诗词语言凝练,是汉语浓缩的精华,又没有古文那么难读,常读古诗词,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要从娃娃抓起,但不同年龄段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也要有所变化。我把从小学到研究生各个阶段学习诗词的重点概括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背诵—理解—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对于小学生来说,应以背诵为主,理解为辅。背诗词比背古文要更容易记住,小孩子背诗词没什么不好,既可以感受节奏美,又可以增强记忆力,但也要适当地教他们理解,哪怕了解一点大意,感受一点美感,他们就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住。背多了却不理解,诗句就会互相“串门”,孩子感觉很难就会失去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与理解并重,适当地进行审美鉴赏,而对于高中生来说,须背诵、理解与审美鉴赏三者并重,努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在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审美鉴赏尤为重要,并适当训练其审美判断能力。
教孩子背诵诗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教会他们正确的节奏和读音。古代五言诗的正确节奏是前二后三,古代七言诗的正确节奏是前四后三。古诗词的读音与平仄格律、韵脚、特殊含义等相关联,与读古文不是一回事,绝不能轻视或忽视读音问题。一旦读错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后很难纠正。
目前,中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和学习,基本上还是为了应试,而中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部分大多只考填空诗句,导致语文老师只强调让学生背诵,较难的字词注意不要写错,这就算完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只背课本中的寥寥几首诗词,又不大理解,感受不到诗词的美和乐趣。今后,中高考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改变只考填空诗句的单一题型,增加课本内诗词理解、鉴赏的内容。中学语文教师面对目前诗词热的新形势,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诗词修养,其次应努力改变为应试而教学古诗词的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古诗词教学方案,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四、古诗词教学在整个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史哲,在文学这个领域里除了古诗词,还有古文、小说、戏曲等。古诗词虽然只是文学领域中的一部分,但其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首先,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富有“民族特色”或者说“民族性”的一个载体。汉语的单音节和四声这两个特色,形成了古诗词特有的固定节奏和语音自身的音乐美。这两个特点是世界上其他语言诗歌不具备的,而且别的文体都可以译成外文,但古诗词具有“抗译性”,一旦译成外文就会丧失原来的韵味。其次,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致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精粹,而且充满正能量。再次,古诗词短而美,易学易记易普及,也容易形成广泛的共鸣。《中国诗词大会》能掀起全民诗词热潮,就是明证。文学中的其他门类如小说、散文,乃至历史、哲学、宗教等,都很难甚至无法像诗词这样形成全民狂欢。最后,以古诗词的普及与全民狂欢为引领,可以营造社会大众喜爱、尊重和敬慕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氛围。
因此我们明白,古诗词的教学和普及,就是将古代经典诗词转化为当代中国人文化素质构成的元素,从根本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提升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质量,进而引领传统文化其他门类的跟进。
——《语文学习》2017年第4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