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石头
张国领
后来几十年,我所有对石头的兴趣和关注,可能都缘于自幼生长在到处都是石头的山村里。
打从出生那天起,我在山里生活到十八岁,如果谁问山里什么最多,我会告诉他最不缺的肯定是石头。
我老家那地方,有大石头也有小石头,有红石头也有白石头,有硬石头也有软石头,有砚台石也有磨刀石,可以说处处是石头。
那么多石头,真正被村民们尊为镇村之宝的石头,一共也就两尊,一尊是皇帝吃过饭的“大方桌”,一尊是皇帝睡过觉的“龙床石”。皇帝吃过饭睡过觉的故事当然是古老的传说,但老辈人把这两尊神石说得神乎其神。这也难怪,这两块石头的确与众不同,一是体积大,在小山村里显得巨大无比,二是象形,简直就是普通的八仙桌和床铺的放大版。
不过,虽然名头很响亮,可惜的是,它们的知名度至今仍没有走出村子,见过它们的人,除了本村村民,最远也就是方圆十几里之内的村民们。
这不能怪那两尊神石不够奇特,可以说凡见过它们尊容的人,都啧啧称奇、终生难忘。但那两块石头之所以鲜为外人知,原因无外一条,它们太巨大了,无人撼动,所以只能深藏在深山中。如果它们小巧玲珑一点,可能早就被朝廷运进皇家园林,成为万人观瞻的神石了。
不怪石头的外观不够奇特,都怪它生得不是地方,孤立深山无人识,万千风彩覆尘世。
一个人生得不是地方还可以出去走一走,说不定能撞见个伯乐什么的,但生为一块石头,如果是玉石翡翠还好,还有被人开采、雕琢的机会,但是一块资质平平的巨石,纵然体积和重量都举世无双,也是注定不得志的。
因此,我一直替家乡的那些石头惋惜,特别是我来颐和园的次数多了之后,甚至有了几分愤怒,因为我发现颐和园里的石头,就形状而言大都平淡无奇。可就是这些平淡无奇的石头,却占据着颐和园中很重要的位置,往往在最招眼的地方,都有石头的身影存在。
很多并不吸引人眼球的石头,为了突出石头的存在,为了引起游人的重视,还不惜花费财力,筑雄伟高台而安置,铸高档基座而安置,甚至将它们安置在游人不看一眼就绕不过去的道路正中间。
每当看到这些故弄玄虚的石头,我就想起我老家那些神石、奇石,若是将它们挪移到这京城颐和园,那这里摆放着的这些石头们,我估计它们白天被众多游人观览没有时间,晚上也会悄悄跑到昆明湖边投湖自尽的,因为它们和那些来自山野的石头一比较,太相形见绌、自惭形秽了。
不过,和我老家村子里的石头相比,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颐和园的石头上,都留下过皇帝的痕迹,有的被皇帝的屁股坐过,有的被皇帝的眼睛观赏过,有的被皇帝的手抚摸过,还有的是否被皇帝卧石而眠过,我不敢妄加猜测,但皇帝坐在石头上被妃子们的笑脸簇拥着,随口吟出诗词歌赋的风雅肯定是有过的。并且这些都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有史记载的真实经过。
俗话说园无石不秀,颐和园的石头来自神州大地,可谓集天下名石于一园。但我在颐和园里转悠时,却是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这里的石头,却又不得不打心底佩服这些石头的造化。
因为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不是从颐和园里从小到大自生自长出来的,也不是风推雨助从附近山上滚进来的,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虽不像皇帝选妃子那样层层把关、多方测试、反复验证方能进入,但也必须要符合皇家严苛的选石标准。
这标准由谁定?运营商?施工队?开发商?还是内务府的大臣?抑或是皇帝自己的眼力和品味?
为了让自己能进入皇家御花园,石头们一定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应该也使出了类似于行贿之类令人不耻的手段,但有一点可以断定,这些石头除非都埋在地底下,否则迟早是要被皇上看到的,哪怕是皇上不说,哪个得宠的妃子看着不顺眼,对着石头半真半假半喜半怒半嗔半褒的说一声“讨厌”,就会有人进行石肉搜索,刨根问底挖出这块石头的八辈祖宗,直到查出这块石头是怎么从山沟沟里一步登天,进入皇家园林飞黄腾达的。
在颐和园里转悠久了,我也会坐下稍事休息,路边都设的有长椅,但我很少坐在椅子上,每次都找一块石头坐上去,因为椅子是后来摆放的,石头是原有的,长椅上发生的是后来人的故事,石头上发生的是原始的故事,原始的故事有的是天崩地裂,有的是腥风血雨,有的是金戈铁马,有的是金饰玉珮,有的是帝王将相……不管是哪一种,都能让人走进历史,陷入回忆,使眼前的美景呈现它真实的背景,从而将今天的美好生活,映衬在湛蓝的天空下。
同样是一块石头,同样在一个颐和园里,它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最常见的是景观石,不常见又明显存在的是应用石,常被人视而不见的是铺在道路上的铺路石。
我发现景观石大都是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石头,不方不正,不坚不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能摆在那里让人观赏,因为它有奇形怪状。这种石头最能得到游人的青睐,所以它的上镜率很高,经常被一些沉浸在爱河里的人相扶、相依、相偎、相拥,或是在它面前搔首弄姿,摆出各种超乎想象的姿势,他们称之为“泡斯”。
有一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种景观石前,摆出虚妄浮夸的姿态是自然的。如果在泰山石前,即使人们照相的姿势也会稳重许多。
颐和园内的建筑也是一流的,那些坚固的各种建筑,大都以巨形的条石、方石、石墩和石柱为基础,给人以一种根基稳固、稳定、稳重的感觉。建筑历经岁月风雨而依然高耸昂然,是与这些石头的支撑和托举,有着密切关系的,但我很少看到有游人在这些石头跟前照相,有人会去拍一拍,摸一摸,甚至用脚揣一揣,对它们的可靠性与忠诚度表示由衷的敬佩,却少有人以它们为背景来合影的。
在游人心中,这类石头没有美感,只是有用,他们是把这类应用的石头看作了婚姻的象征,把只能看不能用的景观石看作了恋爱的过程。
与建筑物底座上被凿得方方正正的石头相比,最低调的当属埋在道路上的铺路石了,每天被千万人踩踏着,有的石台阶已经被脚步踏得坑洼不平,有的被踩出了深深的脚印,但没有人记得它,没有人正眼观看它,没有人俯下身子为它拂去满身的尘土,没有人亲切地抚摸它一下,更没有人卧在铺路石上去和它合影留念。
但这些铺路石并不在乎,因为它有它的骄傲,当初曾被皇帝踩过,被最有权势的那个女人踩过,被全世界的善男信女们踩过,作为铺路石,它已将使命完成到了最高的境界。
毫无疑问,进入颐和园的石头都是名石,哪怕是铺路的石头也大有来历,但游颐和园的人,能记住的无非是导游常讲的“败家石”“寿星石”“丈人石”“母子石”“青莲朵石”和巨型石雕“清宴舫”,导游的目的很明确,用他们最熟悉的故事,打发你最宝贵的时间。
而我每次进颐和园,从不跟着导游走,因为听导游的讲解,你只能知道一个导游所知道的颐和园。而每个游客心中和眼里,一定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颐和园。就拿颐和园里的石头来说吧,你在园子里随时都会遇到石头,如果细心去琢磨每一块石头,认真去欣赏它,我想每个人都可以讲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这故事远比导游讲的那些千篇一律的故事动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