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在这春暖花开的三月,诵读这首诗歌,你一定看到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之后,满地落英、花红柳绿的盎然景色,听到了鸟儿响亮、清澈的啼叫,而此刻,你的嘴角已微微上扬,满心喜悦。
春,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带着希望和期盼,一切都如魔术般焕然一新。
这首诗出自孟浩然之手,是被孩童们喜爱和吟唱最多的诗歌之一。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领军人物,一位罕见、没有仕途履历的诗人。
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城一个书香之家,是孟
子的第三十三代孙。据说他的名字就是取自《孟子·公孙丑上》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表达了对孟子思想的传承和寄托。
公元698年,9岁的孟浩然和弟弟一起,一边读书,一边学习剑法;富庶的家境,他亦不用为了“一升禄米”去苦读书、争仕途。
少年的孟浩然,书读的既轻松愉快,又淘气顽皮;加上从小受到儒释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孟浩然对功名的态度是,有,也可;无,也可,反正不是人生的非必要事件。
离襄阳城不远,有座鹿门山。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因善于识人名闻天下,刚好就隐居在这里,鹿门山因此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被称为“圣山”。
网图,侵删淘气的孟浩然,经常约张子容等小伙伴去鹿门山玩耍、嬉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17岁时,他参加了襄阳县试,诗赋、试策、帖经三场一气呵成,“诗文少年”孟浩然在家乡瞬间扬名,前途一片辉煌。
到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23岁的青年才俊孟浩然,突然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任性的决定——不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与好友、儿时的玩伴张子容一起,来到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春晓》就是他隐居鹿门山时写的。
时隔千年,《春晓》的诗意画面,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仍然常读常新,令人回味无穷……
隐居的第二年,张子容决定进京参加科考。孟浩然却不以为然,世间的路千万条,何止考试这一条,不如趁年轻,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在张子容考中后,他也就草草写了首诗----《送张子容进士举》,聊表祝贺,继续沉浸于自己的乐山乐水生活。
网图,侵删此后的十年间,孟浩然主要在长江流域一带游历,江苏、安徽、江西、浙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当然,家乡襄阳仍是他的最爱,襄阳的山水反复出现在他的诗中,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其中多篇是代表作,比如《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与诸子登岘山》等。
《过故人庄》以平实的口吻,记录了去朋友家做客的事情。整首诗与平平淡淡的描写中,田园生活的平静和美好,还有朋友间友谊的珍贵,不用渲染已经扑面而来。现将诗的原文附后,大家可以体会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踏雪无痕,青春的时光总是飞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孟浩然不得不站到了生活的风口。
孟浩然虽然放弃了科考,但并没有完全放下入仕的念头。毕竟在那个时代,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为官入仕才是正道。
当时的唐朝,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还可以通过向上献赋、达官贵人举荐等方式入朝为官。游历期间,孟浩然也曾努力做过这些事,许是造化弄人,错过就是错过,孟浩然一直没能顺利入仕。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孟浩然决定进京赶考,也是他生平第一次进京赶考,结果没有任何悬念地落榜了。第二年春,再考,还是没有考中。不是他的诗作不好,而是这些年来,他不是游历就是隐居,离开科考的时间太长,考试的题型早已发生了变化。
人还是原来的人,江湖已不再是原来的江湖。
此时的孟浩然已三十有九。怎么办?总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一辈子吧,为能走上仕途证明自己,孟浩然选择留在长安,继续献赋,希望得到朝廷权贵的赏识。
网图,侵删机会来了。他结识了在吏部任职、另一位山水诗人、比他小十多岁的王维,两人志趣相投,迅速成为忘年“闺蜜”,经常一起谈诗论文,好不畅快。
一天晚上,王维值班,邀孟浩然来办公室畅谈,两人聊得正欢时,当朝皇上玄宗突然驾临。按照当时的律法,孟浩然一介布衣是不能直接面圣的,情急之下,王维让孟浩然先躲进床底下,自己先向皇帝汇报。好在玄宗听说过孟浩然的诗名,就让孟浩然出来相见。
不知道当时的孟浩然,是过于紧张,脑子短路,还是个性使然,这么千载难逢撞到的机会,他脱口而出的居然是落榜时写的:
岁暮归南山
北厥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尤其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当着皇上的面抱怨皇上,胆子也太大了,龙颜当即大怒,拂袖而去。
命运在这个当口,结结实实打了孟浩然一拳。他之前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随便哪一首也不至于当面得罪圣上啊……
孟浩然就这样离开了京城,回到了家乡。
网图,侵删再后来,他结识了襄州刺史韩朝宗,韩很赏识他,决定向朝廷举荐,两人约好一起进京面圣。到了出发时间,韩朝宗左等右等,不见孟浩然的影子,随即派人去找,孟浩然正在小酒馆里跟一群老友喝酒,兴头上还说了句“业已饮,遑恤他”(我已经在喝酒了,没有时间去见他)之类的胡话。46岁的他,再一次与仕途擦肩而过。
到公元737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怜惜孟浩然的才华,招他到私人府邸做幕僚。谁知孟浩然早已过惯了逍遥自在的生活,第二年便辞职回乡,从此不再谈论做官入仕。
人生的路本就不长,关键的时刻更没几步。孟浩然才情有加,但情商明显不足。
诗以言志,以文会友。
孟浩然的诗,大多写的是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闲适心情,或者是游历所见所闻,虽偶尔也发发牢骚,愤世嫉俗一下,但更多是诗人真诚和才华的表现,读来清新明快,不觉得累。
他也因此拥有了盛唐最令人称羡的友谊,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王昌龄都是他的挚友。
李白是他的“铁粉”,在《赠孟浩然》中,开篇直接表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惟恐天下人不知。
至于王维,两人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并称“王孟”。但精通绘画的王维很少给当朝人物画像,却一连给孟浩然画了三张,可见这份友情的重量。
孟浩然离京返家时,在《留别王维》一诗中写道“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将王维视作知音。两人惺惺相惜,互为知己。
日子过得飞快,公元740年,王昌龄到襄阳看望孟浩然。孟浩然高兴得像个孩子,全然不顾背上的毒疮没有完全好、要忌口的医嘱,天天陪着王昌龄大鱼大肉、胡吃海喝、贪杯宿醉的,那叫一个热烈、活脱脱真性情。悲催的是,待友人离去后不久,他的毒疮再度复发,神医也无力回天,真真是舍命陪了君子。
随性洒脱的孟浩然,终其一生没能入仕为官,对于他本人来说,也许不够完满;但在大唐诗歌繁盛的锦坛上,他却独树一帜,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兴象”创作先行者;清淡自然的诗风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闻一多先生评价他“淡到看不见诗”;另外,在唐代众多诗家当中,被蘅塘退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的孟诗多达15首,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和李商隐,排在第五位,可见孟浩然在诗歌上独特的造诣。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关键是你一定还在路上,孟浩然做到了。
网图,侵删这几句话,我想请你用心听一听:
“你现在走的每一步,都藏着你未来的模样”
“岁月跋涉中,每一步都有自己的故事”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既唯美又哲理,还如此相似,可仔细品读,个中滋味却不尽相同,而我以为,它恰好可以用来形容孟浩然的一生。
千年后的你,读完孟浩然的故事,有什么样的感悟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粗布大缯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嗨,你好,我是畅飞,一个50+的小姐姐,[007行动]的长期践行者。
简单善良,喜欢读书、写作、独处,为梦想奔走在热爱里不知疲累。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写作,欢迎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