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深深地被于永正老师那朴素的语言和道理吸引了!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写道:
“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且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这些简简单单的语言和道理,让我有了强烈的共鸣。
记得自己接第一节学生,从一年级一直送到四年级,五年级时交给了张楷雯老师,开学前,张老师找我要一些班级的基本情况表,比如:花名册、学生基本情况表、学生报刊杂志征订的记录等等,我除了把最后一项找出来之外,其余的竟一项也没有!当时,我十分窘迫:自己带着一届学生整整4年,居然只有这么一个痕迹!坐下来翻看自己的手机,孩子们的照片断断续续,也稀稀拉拉,不能把4年的时光连接起来。再仔细想一想,也没有一两篇关于孩子们的文章!遗憾并疑惑:自己这4年究竟是如何走过的,竟然好似没有发生一样。
两年前我接住了现在这个班,每每有开心处、伤心处、思考处、疑惑处、收获处……都拿出手机拍下来,存到QQ相册,然后写下来当时的情况与重要记录之处。
无论在语文教学的反思,还是在班级学生管理中;无论是活动前的策划还是活动的开展亦或是活动结束时,都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来,基本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我也有了一个自己的资源库。闲来无事时,读读是一种回忆;思考问题时,给自己启发;问题解决后,又成了自己成长印记。
读书写一写,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学习别人的思考的方式和研究的角度,带动自己也去思考,即便实在无自己的见解,摘抄大家的文字,也是一种积累;活动写一写,活动前便有自己清晰的思路,等到正式开始时,胸有成竹,不慌乱,活动后写一写,这是“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就会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就会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我十分感谢读与写,这两年是我踏踏实实读写最多的一段时间,也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候,他着实是充实了我的人生,让我变得成熟稳重,还让我在工作上有了不小的进步。
继续研读这本书,继续坚持读与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