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事” 中,除了“趣”,还有什么
结合“童年趣事的话题”,给孩子们读了两篇文章,一个是《砸鱼》,另一篇是冯骥才的《捅马蜂窝》。
《砸鱼》文章短小,孩子们却很喜欢。因为孩子们写文章,特别不会写过程,只会下结论。所以我就引导他们读“怎么砸鱼”的。孩子们读完文章之后开始用自己的话复述砸鱼的经历。这时孩子们就会说,要白天做好标记,天暗了,再去用灯光吸引鱼。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要找一个光滑透明的冰面做记号。那些小孩马上领会到,因为那样,到了晚上方便砸鱼。我又提醒他们,鱼是很惊的,砸鱼时必须一下砸破冰面让水柱冲天,你砸第二下,鱼就会早吓没影了。这时他们会问:如果要想一下砸破,冰面就得薄,可是还得能站在上面走路,冰面又必须足够厚,这就是矛盾的。所以大家得出结论:一般做记号的地方透明光亮,说明这不是一次做记号的,而是小朋友经常在这里砸鱼,所以这个活动,是大家一直喜欢做的。
这下子,他们都来了兴趣,嚷嚷着冬天去砸鱼。
后来,我提醒他们一句话,“太阳都冻得发灰了”,他们先开始觉得不应该是冻得通红吗?可是仔细一想,一下就觉得太阳“这个人”是快冻死了把?天气是多么寒冷。
小小的一篇文章,那么有趣了。
接下来我就引导他们,有些写趣事的文章,不是只有趣。这时,我们开始学习冯骥才的《捅马蜂窝》。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仍然先引导他们讨论“趣”:“你觉得文中的我设计的捅马蜂窝的方法巧妙吗?”这个问题的巧妙在于,首先他们开始仔细阅读捅马蜂窝的过程,接下来他们开始出谋划策,让这件事更有趣。他们的脑袋瓜子这下可灵活了,七嘴八舌,最后, 赵博的“伪装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下面设计的问题是:当他准备捅马蜂窝的时候,好像听到爷爷喊了一下?你觉得爷爷喊了什么?
代博睿说,应该是幻觉,因为之前爷爷说了不能捅,所以孙子做这个事时就会觉得爷爷会不同意。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这肯定是爷爷,爷爷担心孙子被马蜂蛰,而且后文说到,“不知谁拉了一把”,这肯定是爷爷。
热烈的讨论。所以“趣事”里面还有“情”,祖孙情。
在讨论完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之后,我们来到了文章的最后——“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这句话对吗?
这显然是一句很正确的话。?
那么,我就带他们去读课文第一段:“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强调一下黑体部分的文字,孙如一说:“爷爷的院子里,一切生物都自由地生长。从“战斗机”到“英雄”,说明爷爷让我认识到对生命的敬畏。”
但是那句话对吗——“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聪明的孩子们讨论到,马蜂窝在很少人去的地方,对人的伤害不大。如果马蜂窝主动蜇人就不一样了。所以不做伤害别人的事的前提是,别人没有伤害我。面对欺凌,要勇敢地还击。李富源说,打人是不对的啊?的确,打人不对,但是被欺负的时候就不同了。
然后便有人说,要用智慧,打不过的时候先逃,要打就把那个人打服了。
最后的结论是:再不主动去伤害别人。
1、要读到文字里去。
2、大作家说的也有不严谨的地方。
趣事中有智慧。
此时,我是如此的困,想必上面是很胡言乱语的,但是不记下来,以后就懒得记了。
附: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厂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砸鱼
好冷的天啊,太阳冻得都发灰了。可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正是孩子们砸鱼的好季节。
我们村里的小胖水生,砸鱼的本事最大。太阳一下山他就嚷嚷:“砸鱼去呀! 砸鱼去呀!”不一会儿,七八个小伙伴聚拢来了。有的提着马灯,有的带着手电筒,有的背着鱼篓。水生扛着木榔头跑在前头。
小河早结了冰。冰层下面,隐隐约约看到鱼儿在游动。水生带领大家找了一个光滑透明的冰面,画上圆圈,做好标记。天一暗,我们就打开手电筒,点亮马灯。灯光引着鱼儿,鱼儿追着灯光,穿过水草,吐着气泡,朝着有标记的冰面游去。鱼儿越聚越多,大家把灯停下,鱼儿也停下了。水生高兴地朝大家做了个鬼脸,举起木榔头,往下猛的一砸,“扑通!”冰面上砸出了一个大窟窿,只见一股水柱喷出来,那些鱼儿呀,活蹦乱跳地顺着水柱到冰面上来了。有趣极了!大家不顾手冻得通红,急忙把一条条银白色的鲜鱼扔进了鱼篓。
快快回家,让妈妈给我们做烤鱼吃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