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人与人之间到底为什么非要变得“亲密”?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惧怕“亲密”,更不屑“亲密”。
因为,亲密本身就是一件很“累”的事。
人,生来孤独,而维持亲密的背后,裹挟着太多的心力。
我见过太多的人表面热络,背后冷漠。
所以,如果不打算深交,为什么要主动示好?
我将“互不打扰”当做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直到内心的冷漠不受控制的占据了我全部的生活……
01、一个没有情感的幽灵,是如何恋爱的?
前段时间,《女儿们的恋爱2》正在热播,郑爽和张恒的恋情被众多网友热议。
节目里,郑爽不小心绊倒,可让人意外的是,张恒不但无动于衷,还一脸冷漠,甚至连任何想要上前关心郑爽的意思都没有。
郑爽坐在沙发上,一边痛的呲牙咧嘴,一边揉着自己的腿,结果却听到张恒的笑声,她只能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吐槽:你的反应竟然是笑,我突然感觉到好伤心。
一个人,性格变得越来越冷漠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因为跨过了孤独,还是因为敏感和恐惧到了极致?
参加聚会很少搭话,一群人的聚会里唯独自己像个幽灵;
路上的传单从来不接,网购的东西很少评价;
闺蜜抱怨,永远像个旁观者机械的给出建议;
内心戏很足,可是,如果有个摄影机摆在旁边,表现出的便是永远的冷漠。如行走的僵尸,没有灵魂。
人与人并不一定要变得“亲密”,可是,“共情”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尤其是在那些挣脱不开的“亲密关系”里,你以为冷漠是铠甲,其实,这不过是一把双刃剑,刺伤了别人,也把自己的弄得遍体鳞伤。
02、“情感阀门”如何说关就关?
很多“情感丧失者”,会自发的产生“回避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他们对“私人的空间”总是要求很高,与人相处中,关系的拉近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控制的“恐惧感”,甚至是焦虑和抑郁。
他们在关系中处于一种“防御状态”,随时随地准备关掉自己的“情感阀门”,好像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感情中“撤离”。
他们表面独立,可事实上,对于他们来讲,想要进入一段“稳定的关系”,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为了避免当下对亲密的渴望,“压抑情感”似乎是他们常用的策略,所以,他们总是:
[if !supportLists]l [endif]保持疏离,惧怕情感暴露;
[if !supportLists]l [endif]回避爱与依恋的需求,无法坦然接受别人的示好;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不能从情感上接受任何人的拒绝,总是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不愿意和其他人“保持联系”,却又惧怕“失去联系”;
所有情感上的需求都被表面的疏离、抗拒,以及愤怒、焦虑所掩盖,久而久之,他们变得再也无法识别别人的痛苦,直到与人的沟通出现障碍。然后,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造成亲密关系中巨大的争执。
你,先是丧失了“爱人”的能力,接着,一步步失去“爱自己”的能力。
03、从小到大,我所有的“情感表现”都从模仿他人中获得……
小伟,是一个真正的“情绪失控者”。
他来到中心的时候,情绪已经无法“自行调理”。
周围人想要的东西,他基本都没兴趣,他觉得自己像是一块坚硬的冰,无法感知世界的一切。
他感觉自己像是来自于另一个空间,丧失了跟着周围人一起哭或者笑的能力,自然而然的被排除在外。
渐渐的,他对世界唯一的感受,只剩下压抑的痛苦。
中心的导师表示,大多数人的“情感丧失”,都来自于成长环境。
小伟从小离开父母,一直在姑姑家寄宿。
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永远保持着超乎同龄人的敏感。
他从来不敢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一直刻意回避着自己对于家庭温暖的需求。他在成长中缺失的不仅仅是爱,久而久之开始丢失“自我”
幼年时期,被迫的认真与隔离深入记忆,让他形成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
可真实的情况是,他的冷漠,把自己困在了一座孤岛,即使内心“波澜壮阔”,却因为惧怕而变得小心翼翼,久而久之形成“人格障碍”。
现在的人,“分寸感”强的让人害怕。
与人谈话总是浅尝辄止,喜怒哀乐永远不着痕迹。
我们害怕爱上一个人,害怕失望、伤害、麻烦;
我们害怕让人反感,渐渐变得敏感,脆弱,冷漠,假装毫不在乎,拒绝敞开心扉。
我们以为的“自我保护”,不过是变相的“互相伤害”。
这些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困扰,中心的导师都愿意与你一起探讨,探索亲密关系中的恐惧、迷茫和疑惑。
中心的导师表示,通过了解早年的经历(making sense of your story),可以逃脱被禁锢的境地。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深入潜意识,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修改记忆中的感受,重新审视造成这些经历的原因。
就像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 Siegel博士所说,通过理解过去的自我,我们可以解放当下的自我,并赋予未来的自我以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