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可国视角四川农业大学
“家庭的企业家才能”,何来农民问题?

“家庭的企业家才能”,何来农民问题?

作者: a4baf5bff377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10:23 被阅读3次

    本文是关于粮食与农业问题的第九篇。

    上篇谈到“卖粮难”:归根结底就是粮食供求的变化,粮食的供给由于制度的激励和价格的引导强劲增长,但粮食需求弹性小,形成粮食供给超过需求的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粮食是如何通过市场的微观主体生产出来的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在《报酬递增的源泉》在探讨“家庭的企业家才能”时指出:家庭“不是一个个机器人,而是一个精明的、能作出决策、采取行动的经济实体”❶,今天我从这个角度来讨论农业和农民问题。

    1 粮食是究竟如何增产的?

    1982年腊月二十二,父亲留下5200元的巨额债务❷、带着无尽的遗憾辞世。

    1983年,老妈带领我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开始艰难的谋生之路。

    如果按照舒尔茨的观点❶,把家庭比作企业的话,我们面对四条生产线:香菇线、酿酒线、猪场线和粮食线。

    老妈决定把重点放在香菇和粮食上,猪场和酿酒先看看行情和效益再说。

    当时我们手头大概有几十元现金,老妈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先买杂交种子,余下的准备买香菇菌种。

    第二件事就是贷款四十元,买了三百斤碳酸氢铵和一百斤复合磷肥准备用作底肥,剩 余的准备买农药和买尿素(作催肥),贷款期限我已模糊,利息大约是5元。

    第三件事就是重要的农活开始前总要求我们听天气预报然后行动,尤其是施肥(包括施催肥)、控制分蘖、喷洒农药、收割等关键环节。

    第四件事就是观察别人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和农事活动,并且主动寻求指导。

    老妈的组织和领导是有成效的,有一次请家住刘店村东风桥的开刚老表帮忙捆草头时,她指着毗邻的涧沟四斗总结道:“这块田(指刀把子五斗)收的比过去这两块(九斗田)收的还多。”

    就是这样一个农民,一个“没进学堂门的”普通妇女,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在“干中学”的实践中以企业家精神组织起资本、技术、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从事粮食生产实现了当时几乎是最高的效率产出。杂交种子、化肥和农药的科学使用就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当千千万万普通的农民以企业家精神这样组织生产时,粮食的增产就是必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是必然。

    既然农民是市场的微观主体,粮食增产的主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主体,那何来农民问题

    2 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示范户

    我们周店六组杨树湾的杜兆朗、杜兆明两兄弟是我们镇最早的科技示范户。

    在1980年代中后期他们在刘店街租房从事专职的科技传播,也是最早的万元户❸之一。

    大概在1990年代前期他们开始探索一些农作物的免耕技术和水稻直播方法,之后在杨树湾我二姐家,我和他们有过一次直接交流,现在留存的印象是:尽管直播和免耕条件还不成熟,但我非常佩服他们的钻研精神。

    2010年代之后,由于农业机器化水平的提高和杂交稻育种技术针对性增强,在他们兄弟的引领下,我们周店村全面普及稻谷直播技术已经四年❹。

    稻谷的直播技术就是优化种植过程,除去一段(或二段)育秧和栽秧的繁重环节,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效益提升比较显著❺。

    我认为水稻直播的探索和实际应用就是一种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熊彼特认为: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3 农业落后吗?不,农业的效率高的!

    正如我在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用占世界7%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何来农业问题?

    学者的研究证实了我的观察和判断,现摘录朱晓东先生的《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过去、现在和未来》⑥的要点:

    来源于《比较》2013年第4期 出版日期 2013年08月01日

    从1978—1984年,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每年5.62%的速度增长。

    作为生产率增长的结果,这段时期中国的农业产量增加了47%。粮食供应量的上升放松了粮食刚性需求带来的对农业劳动人口的限制,使大量劳动力得以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开启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1978—1984年间,农业在总劳动力中的占比从69%下降到50%:在区区6年内,中国19%的劳动力,合计4900多万人,从农业部门转移了出去。这4900多万工人中的大多数并未转移到城市中心,而是去了乡镇政府设立的位于农村的“乡镇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和非国有部门快速增长。在1978—2007年的整个时期内,这两个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01%和3.91%。与此相对,国有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8%。

    在1978—2007年的整个时期内,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❼年均增长率达到4.01%,高于国有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1.68%,那何来农业问题


    注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ISBN 9787300216720  2016年01月第一版  西奥多.W.舒尔茨著 第9页和216页

    ❷30年前1万最高相当于今天255万   2015-05-22 14:12:00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济南)

    ❸当时的大队书记雷福员告诉我,30年前1万最高相当于今天255万   2015-05-22 14:12:00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济南)

    ❹也有说是五年的;

    ❺主要是节约劳动成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别的项目,一说按劳动成本计算可以每亩节约150--180之间;

    ❻ 来源于《比较》2013年第4期 出版日期 2013年08月01日  财新网也能查询到;

    ❼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某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的企业家才能”,何来农民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sg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