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81516/550740b9e35afb9b.png)
起初在2016年中旬时,因为李笑来说这电影很不错,他自己也看了很多次,每一次看都是把所有的灯关掉,用显示屏搞得特别像一个人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
在李笑来的推荐下,去看了,之前在上学时老师就播放这部电影,那时一心只想着下课和饭堂的饭菜,根本不知道这电影有什么东西。
第一次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自己的脸上出现几个字“一脸蒙逼”,这电影也能看吗?不就是几个男人之间表演吗? 真是无聊死了,这是第一次的收获。
因为订阅《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和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微信公众号,看笑来老师看得那么入迷,决定再去看一遍。
第二遍看得时候也是一个人看,把所有的灯都关了,坐在床上盯着那种有点像黑白电视的大肚子电视机。 终于看完了,这会冒出一个概念“不灭的自由”,然后就发了一条微信说说,“经典永远值得去看,不灭的自由的向往(大意)”。
第三次,就是和一个初中生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小朋友一起坐在我房间看着大肚子的电视机,还是看《肖申克的救赎》,本来不想给他们看到,但是别人叫我推荐一下好看的电影,出于教育的本意。
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终于看完了,这两小朋友让我有点意外,一个小一点,早就睡着了。大的14岁,伸懒腰,说:真的看不懂。然后默默抱着他弟弟走了。 第三次我的体会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那东西是什么?而是真的还不到那个认知和经历去感同深受。
这种经典电影要多看,反正当时也不知道要看电影有什么用?就没事就看看。一直到2017已经看了有十遍以上了,在不同圈子都会说这部电影,可以去看看。印象深刻的是推荐给我的一个同事诸葛亮(外号),看完时,我问他有什么感受呢! 他说一句话:如果我们也像电影里面的主角一样的遭遇,是否还能那么坚强的活下去呢?
刚开始只是在笔记本记记一些电影的感受,因为我看电影大多时候有两个意图:
1---为写作提供素材。
2----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大空头)
3-寻求回忆。
这两个意图让我不断地去看电影和思考电影里的人和如何布置结构。
在2017/8/10时关注一位叫“核聚”的公众号,写得东西也没有怎么去看,到后来算是被第三个在网上征服男人的人。从核聚老师那里的讲课知道了《肖申克的救赎》已经有人看了100多遍了,这是一个让我十分震撼的事,虽然知道笑来老师看了很多遍,但是要说看100多遍的人,那是一个什么人,两个小时二十二分钟二十秒的电影,相当于至少2000多小时看一部电影。
在那之后,自己也要看100遍《肖申克的救赎》,看看一百遍的体验会有什么感觉?自己有时间就看。
我看这部电影的情景要有要求的:
第一,安静。
第二:把房间的灯关掉,只剩下手机视频屏幕。
第三,用笔和纸在旁边以便随时记录想法和感悟。
2017/11/21在厦门的时候,也是在旅游区曾厝垵的别样青年旅社里看了《肖申克的救赎》第十八遍。
随后回深圳后就没有时间去看看了,因为这部电影需要极大的注意力和体力去理解和思考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有的时候自己都是倒着看的,就是看了一点,然后倒退再看,再看,再倒退……细节里有着电影里的微妙感和乐趣。
核聚老师说过一句话:魔鬼藏在细节里,乐趣也是。
这部电影拍成这样,让很多人着迷,今天看了21遍,感觉还是像初恋一样,很刺激和别样喜欢。
菜菜说过我,要把这些过程写出来然后分享做演讲素材,我在想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呢!
想好了给大家分享分享。
《肖申克的救赎》第二十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