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国企业家或职场人士做不好演讲,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大多数人对演讲有着错误的认知,没有充分认识到演讲的真正意义。
认知一:演讲是作秀?
认为演讲是作秀,那是因为忽视了演讲的价值。近年出现了很多明星企业家,马云、雷军、罗永浩、周鸿袆、俞敏洪……每个人张口就是精彩的演说。他们的演讲几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他们每一次演讲都能引发不小的轰动,甚至拥有固定的粉丝。
粉丝们就像参加明星演唱会一样,定期观看他们的演讲。这些企业家之所以喜欢演讲,不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想通过演讲来宣传企业,推广产品,说白了就是用演讲的方式打造家喻户晓的品牌。这和时代大背景有一定关系。在大众创业的时代,人们对“做生意”这件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兴趣。尤其是正在创业的人,他们急切地想得到成功者的经验。而且,成功企业家天然被赋予了“分享”的义务,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企业家是社会中少数的成功者,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所以人们想听他们说,他们也有“义务”说。其次,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空前膨胀。消费者不仅想知道产品本身的信息,还想知道企业的故事、企业家的故事,并且崇拜有个人魅力的企业家。企业家讲故事是最有影响力的广告,是公司社会营销的一种方式。乔布斯、马云就是以个人魅力吸引消费者的榜样。
不过以上几位极其擅长演讲的企业家只是凤毛麟角,不能代表群体。据《中国企业家生存报告》指出,80%以上的中国企业家并不擅长演讲。并且,很多中国企业家认为演讲是一场秀,华而不实。但当你了解这些企业为什么要演讲后,你会发现演讲根本不“虚”,而是一件有技术含量的事,并且价值无穷。
认知二:演讲就像给人开会,说我想说的不就行了?
“演讲就是说我想说的”,这个想法和我们传统的领导观念密不可分。在传统观念中,领导者是权威的象征,有绝对的权力,作为下属不能对领导者有所要求。在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下,很多领导人会认为演讲就是开员工大会,我只需要交代我想交代的就完事了,不会把自己看作需要满足读者需求的演讲者。演讲真的和开会是一回事儿吗?观众不是你的员工,他们花了时间坐在台下并不是为了听你传达精神,他们需要收获价值。所以,在演讲之前要了解观众需要什么,然后投其所好。因此,不妨把观众看作投资者,当你对投资者发表演说时,你一定会仔细判断对方需要什么信息。
认知三:演讲就要讲干货,否则有什么意义?
“干货”这两个字似乎已经被滥用了,好像任何内容和这两个字挂钩就能身价倍增。很多演讲者喜欢以干货来衡量演讲的价值,却误解了干货的意思。大多数企业家会从自己的角度界定干货的标准,而不是从观众的角度。这就直接导致干货太干、观众无法下咽的情况。比如,一个互联网企业的老板自认为技术就是干货,于是在演讲时大谈专业术语,留给观众的只有无限迷茫。所以,干货并不能等同于价值,真正的价值是观众能获取的价值。太干太涩的饭,即便实在,人们也咽不下去。“演讲就要讲干货”,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误解了干货的本意。
认知四:演讲不就是照着稿子念吗?
“照着稿子念”是很多演讲者的习惯。这说不上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但如果是全程和观众无互动的“念稿子”,就是很大的问题了。“演讲”二字中有一个“演”字,说明了演讲本身需要演绎的成分,要表达情绪。如果只是照稿子念,即便是干货,也不能算是演讲。老板的演讲稿通常是由助理來准备的,而助理写的内容常常并非是老板最想讲的,如果还要求老板背下演讲稿,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希望大家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认识,重新定义演讲,重视演讲的价值。演讲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坚持练习,你也可以做到,学好演讲,实现你的影响力!
对于演讲的认知误区:
演讲不是一场秀,演讲可以实现与商业目标的高度融合。
演讲不是给人开会,重点不在于你想说什么,而是观众想听什么。
有“干货”的演讲不一定就是成功的演讲。如果“干货”太干,观众未必能咽下去,要考虑观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
演讲不是念稿子,需要全情投入演绎,给观众传递情绪。
学演讲口才,找方老师:15014476315(微信同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