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原文以后要梳理的问题:
第一点,什么是纳粟入监,原本的科举制度又是怎么样的。
第二点,教坊司始末。清代顺治废除女乐始末。
第一点:
纳粟入监: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2、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
《杜十娘》里说李甲:
话中单表万历二十年间,日本国关白作乱,侵犯朝鲜。朝鲜国王上表告急,天朝发兵泛海往救。有户部官奏准:目今兵兴之际,粮饷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自开了这例,两京太学生各添至千人之外。
内中有一人,姓李名甲,字干先,浙江绍兴府人氏。父亲李布政,所生三儿,惟甲居长。自幼读书在庠,未得登科,援例入于北雍。因在京坐监,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内,与一个名姬相遇。
南监北监:
第二点:
教坊司:
教坊司,中国明代的政府机构。前身为始于唐代的教坊,明代改为教坊司,隶属礼部,负责庆典及迎接贵宾演奏乐曲事务,同时为官方妓院,拥有众多乐师和女乐(官妓)。清代顺治废除女乐,改为太监演奏,雍正时废除教坊司,设立和声署。
教坊司里的女乐,不少是被处罚官员的妻子、女儿,被视为性奴,纳入贱籍世代连坐,受到非人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