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书笔记 |孩子:挑战

听书笔记 |孩子:挑战

作者: 欣兴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0:18 被阅读0次

    父母要从内心尊重孩子的权力,即使孩子不会行使自己的权力,父母也必须留出孩子的权力空间,不能忽略和侵犯孩子的权力空间。

    听书笔记 |孩子:挑战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德雷克斯的老师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而德雷克斯的“师爷”是大名鼎鼎的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关于本书

    《孩子:挑战》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掀起了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反传统、非主流、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的思潮。作者基于这个时代背景,提出了所有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和地位完全平等的理论。

    《孩子:挑战》是德雷克斯“挑战三部曲”之一。另外两本是:《父母:挑战》和《婚姻:挑战》。半个世纪来,这三本书早已成为美国家庭必备的心理学读物。这本书共38章,每章大约十几页的篇幅,讲述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方法。父母可以把《孩子:挑战》当作工具书,根据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查找目录,学习具体的应对方法。


    父母和孩子的所有冲突都被德雷克斯定义为一个名词,叫做“权力之争”。听到这个词,你就明白了,之所以要争夺权力,就一定有不平等存在。接下来,我们就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看怎么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权力之争问题。根书中提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四个方法,我们来挨个说说。

    父母管教孩子,和孩子有权力之争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孩子闯祸了、不听话了。但父母不知道,孩子可能是因为还小,能力不足,并不是存心想捣乱。这个时候,想避免权力之争,就要用到我们介绍的第一个方法,父母要学会把人和事分开,学会鼓励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这谁都知道。不过孩子最需要鼓励的时机,不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而是在一件事情上,鼓足勇气、努力尝试之后,却失败了的时候。如果错过了鼓励孩子的最好时机,那么鼓励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真正的鼓励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要避免羞辱或者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不让孩子气馁;另一层意思是,明确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

    有技术含量的鼓励应该是: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尽量不说那些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失败”的话。妈妈的话语要把“事情”和“人”分开——比如“你没把扣子系好是很正常的,妈妈小时候也和你一样”、“我很高兴你一直在努力系扣子”。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系扣子技巧虽然没掌握,但妈妈没有轻视我。我们要知道,每次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和孩子的个人价值和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孩子能力不足或者技巧不娴熟,需要正确的鼓励,但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就要用上第二个方法了。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要用“坚定”的态度执行约定和规则,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遵守规则。

    作者说,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需要学习尊重规则。他必须明白,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你不守秩序,别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影响。家长其实大可不必用强硬的方式给孩子立规矩。秘诀就是:知道什么是坚定,充分地利用坚定。坚定和强硬是有区别的。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命令他们怎么做;坚定,是指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这个事情执行到底。

    孩子除了要尊重规则,还要会尊重他人。尊重是相互的,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希望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你就必须对别人的权利也同样尊重。在很多事情上,大人没必要谦让孩子,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避免和解决权力之争的方法。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

    这个情况就是因为,妈妈认为所有的权利都在孩子一边,在权力之争的过程中,妈妈拱手相让。而事实上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妈妈有责任教会孩子这一点,而关键是“教”的方式。

    这样,我们就教会了孩子,尊重别人的权利——你不喜欢别人打你,就不要打别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

    只有在人与人相互尊重,并且大家都遵守规则的时候,才会为一起做事情营造和谐的气氛。我们刚说的前三个方法,为第四个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四个避免权力之争的方法就是赢得合作。

    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习技能或者克服困难时,要通过“父母与孩子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大人下达指示,孩子被动执行”的方式。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父母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方法:

    第一,孩子的能力和技巧不足,需要“正确地鼓励”,把人和事分开评价,事情做不好没关系,勇气和努力必需得到肯定。

    第二,能力提升后,就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界限。孩子违反了规矩,家长要用坚定态度将规矩执行到底,但不能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接受规则。

    第三,除了规矩要尊重,别人的权利也要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但父母不是孩子的仆人,孩子要尊重父母和周围的所有人,这才是双向的权利平等。以上三个方法有了效果后,就营造出了合作的气氛。

    最后一个方法,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合作是团队对自己的需要。合作不是妥协和服从,而是要跟大家一起和谐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接下来,我们从父母的角色“跳”到孩子身上,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角度,揭开他们错误言行的原因,我们来看看,孩子有不当行为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

    想了解上面这个问题的缘由,需要明确本书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孩子的天生需求是竭尽全力地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就是人被别人或群体认可、接纳的感觉。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困惑、失败和危险。他就需要不断补充勇气,来克服重重困难。而归属感就是勇气和自信的源泉。

    有归属感的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失败会坦然面对、淡然处之。

    而没有归属感的孩子,一般都很不自信,他们会通过寻求别人的认可,来补足自己内心的缺失。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寻找归属感的手段,有很多是错误的。他们的错误行为,书中说主要有四个方面:寻求过度关注、顶撞父母、报复父母和自暴自弃。

    接下来,我们挨个分析孩子寻求归属感时,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行为和应对的方法。

    第一个是“寻求过度关注”。这样的孩子通常非常“黏人”。针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要给他们留出自我认可的空间和时间,不要给孩子过度的保护。

    作者说,我们需要给孩子关注,但我们也需要知道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的差别。

    如果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却让我们不停地为他们忙碌,就可以确定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过度关注。这时我们要告诉自己,我们的回应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孩子明白,他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不需要别人帮助。

    渴望过度关注的孩子,是不自信孩子中最无力的一种类型。而“顶撞父母”的孩子,算是在寻找归属感时,直接向父母“发力”的类型了。这种情况的应对方法是,大人要先从冲突局面中退出来,等气氛平静后,明确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然后让孩子享有适当的权利,和他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遇到孩子的顶撞行为,父母需要询问和观察,放低身段,观察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愿望没有满足。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大人可以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询问。比如:你是不是想要什么东西?你是不是想做什么事情?根据具体的情况,说出能猜想到的具体的东西或者事情。如果感觉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满意,可以这样问:你是不是对妈妈的上次批评不满意?你是不是感觉委屈?你是不是因为我的严厉而讨厌我?等等。

    当孩子被这样询问时,他们可能用摇头或者点头来回答。只要孩子用点头回答,那就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台阶。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孩子也就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说出真实的想法。无论孩子的想法对不对,这毕竟是孩子内心的症结,我们虽然不一定满足他,但要接受孩子“有需求”这个现实。父母要明确表示理解孩子坚持意见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你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诉求被理解,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他就不再觉得自己被强迫,他们的状态也就由坚硬变得柔软,觉得没有必要跟父母对着干了。最后,父母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提出一个能让大家都接受的方案。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在琢磨解决方案时,也就不那么强硬,也一定会考虑父母的要求,争执也就有了大家都接受的解决办法。

    在自己的权利得以实现之后,孩子的怒气就会消除。而针对有怨气的孩子,他们的报复行为,应该怎样教育呢?

    具体方法是:不要还击孩子的报复行为;孩子如果总犯同样错误的,大人更要平心静气,不能被孩子的怨气所“激怒”;另外,保持和孩子沟通的大门一直敞开,要平等地和孩子说话,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

    孩子觉得,自己的坏习惯可以让父母紧张和生气,那他就像是有了一个武器,随时可以拿出来,收拾爹妈一顿。孩子的坏毛病就像是风,而父母就像是船帆,风一起,船帆就鼓起来。这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如果我们保持平常心,就能“让孩子的风,无帆可吹”。

    针对反复犯错误、有报复行为的孩子,父母的讲话方式也要改变。作者建议,父母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和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跟孩子平等地交流,都是说话者,也都是倾听者。而对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居高临下对孩子说教,孩子只有听的资格,没有表达的权利。那些反复犯错误,采取报复行为的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其实是听不进去大人的话,也就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大门关闭了。和孩子说话,是要让孩子感觉你是他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权威。

    以上三种孩子的错误行为,属于主动向外界释放信号的行为,他们通过“寻求过度关注”“顶撞父母”和“报复行为”,来向外界释放信息,寻求归属感。而最后一种,自暴自弃的孩子,则几乎不释放任何信息。

    作者说,自暴自弃的孩子,是没有归属感和自信心的。而且更麻烦的是,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能有所归属,所以干脆放弃。我来举一个学习的例子。一个读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老师告诉妈妈,孩子在阅读方面尤其困难,其他科目也跟不上。无论老师怎么辅导,男孩的成绩就是不见长进。老师问妈妈,孩子在家都帮忙做什么事情?妈妈说,我早就不让他帮忙了,他什么都不想做,即使做了也是笨手笨脚的3。

    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放弃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事儿,他都不可能成功。他觉得非常无助,进而利用这个无助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甚至夸大自己想象出的弱点,目的就是躲避做那些他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往往都很不自信,他们是在用表现出的愚蠢回避努力,仿佛在说,如果我做事情,你就会发现我是多么没用,所以别理我,我就是这样的人。

    孩子自暴自弃的成因,往往是父母言行导致的。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学好,养成坏习惯,走上弯路。然后,我们就监督他们,想方设法预防他们不要犯错误。孩子在没犯错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们犯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我们反复地指责,你怎么能这样,你怎么能那样。这种的言行,其实暴露了父母的不自信。如果我们的关注点全都放在孩子负面的言行上,他们就不可能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因为我们不断地对孩子批评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经常出错,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这样对错误的恐惧,有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意做任何事,因为不做事,就不会犯错误嘛。这就是那些造成孩子自暴自弃的根本原因。

    应对这种孩子的方法是,孩子有不足之处或者犯了错误,不要强调他们的“短处”也不要批评他们的错误,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补足缺点”和“避免犯错”的方法。用耐心和时间来教会孩子做正确事情的具体步骤和详细技巧。比如,父母应该把一个具体的任务,分解成细碎的步骤,让孩子稍微动动手、动动脑就可以得到小小的成果。成果聚少成多,逐渐有了成功的体验,孩子也就慢慢找回了自信。

    针对缺少归属感、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他们四种错误行为的应对方法,我们来回顾一下:

    针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要给他们留出寻找自我价值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过度关注和过度保护,让他们逐渐把寻求父母的关注,转移到那些不需要父母参与的有趣事情上来。
    针对那些挑战和顶撞父母的孩子,要理解他们寻求自我价值,,和施展权利的欲望。并且给他们施展权利的空间。
    针对那些有报复行为的孩子。我们不要被孩子激怒,应该平心静气,让孩子的报复行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然后,我们要平等地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
    针对那些自暴自弃的孩子,我们在指导他们时,不能提及“错误”“不对”等放大挫折感的言语,要耐心教会他们做事情的技巧,让他们慢慢找回自信。

    总结

    无论权力之争问题,还是不自信孩子的错误行为,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人对待。只要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孩子,这些麻烦和问题都可以减少和避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书笔记 |孩子:挑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ug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