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有个妈妈向我咨询了这么一件事:
她的孩子在上一所私立幼儿园的大班,班里为了幼小衔接开设了“公文课”(数学),这节课每次都有回家作业。她的女儿在写了半学期的作业之后,突然就“没动力”了。
“每次写作业连打带骂,连哄带骗都不肯写。她平时最爱看电视,每次遇到写作业我就和她说,早点把作业写完就可以早点看电视,结果她宁愿不看电视也不写作业,就坐在那里发呆。为了完成作业,我也只好顺从她,有时候代笔,有时候陪她做一个晚上。”
无独有偶,曾经有位爸爸也向我抱怨他儿子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有一次,他犯了错,我还是老样子,打了他两下,结果倒好,他竟敢挑衅我:“有本事再打呀?”我就又打了他两下,你猜怎么着?这小孩子像是橡皮人一样,没痛觉了,任凭我怎么打也不吱声,还不肯承认错误。最后他叹了一口气:“哎,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
当我询问到这两位家长家庭沟通模式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权力之争。
“小孩子就是要立规矩,你必须尽早让他们知道家里谁说了算。做错了事情就是要惩罚,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我们最清楚,我们都是过来人。”这是上面这位爸爸说的。
“我试图让我的孩子更有主见些,所以总是听她的主意。但是最后倒霉的总是我,有时候我反而被她控制住了,她越来越得寸进尺。”这是上面这位妈妈说的。
2
很多父母都会把育儿中的教养问题看做严格或宽容、强硬或柔和、独裁或纵容的问题。他们深陷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养方法,因此把他们和孩子的关系看作一场权力斗争、意志比赛。所以,在遇到亲子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采取两个极端:
家长遇到冲突时默念“孩子的人生自己安排,让他自己做主吧”,然后向孩子妥协。(宽容型-孩子赢)
家长遇到冲突时发声“不许,不可以,快去做……”他们信奉孩子听家长的话就是少走弯路。(专制型-家长赢)
这两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他们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没有明显的冲突,一切都很和谐。
不过,这种没有明显冲突的关系可能还不如经常冲突不断的关系更健康,因为这两种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亲子关系,孩子总是听父母的安排,孩子委屈;父母总是跟随孩子的步伐,父母不甘。这两种策略还都不长久;坚持下去,父母却在哪天发现,要么父母的权威“不奏效了”,要么“孩子过分得我忍受不了了。”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经过对幼儿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所受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权威型、宽容型(溺爱型)和专制型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而以上两种策略正好对应了后面两种教养方式。
宽容型的父母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予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不过鲍姆琳德的研究发现,在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内在控制力和自我信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缺乏主动性。
而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的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这种影响在男孩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避免成为专制型和宽容型的家长?
以下两个方法可以借鉴:
1.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自食其果)
对于上面这位妈妈的困扰,我在充分了解了她家孩子的成长经历后,给她的建议就是——“放任不管。”我要她向女儿宣布:做作业是你自己的事,妈妈以后不会催你。但是如果不完成作业,老师批评的是你,可不是妈妈。
这位妈妈一开始非常不理解,觉得小孩子天生没有自觉性,怎么可以不插手写作业这件事?!但是在我的一再劝说下,她还是将信将疑地回去执行了我的建议。那天晚上,女儿果真如她所愿地放弃了写作业。但是就在作业要交的那天早晨,她女儿竟然哭哭啼啼主动提出要写作业,原因显而易见,“不做作业老师会批评的。”虽然最后完成质量差了一些,但是终究她的女儿还是迈出了“自律”的第一步。
其实,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然会有“自尊心”、“虚荣心”,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说和监督,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和孩子商量好,预先设定“逻辑后果”。
“你要是不把饭吃完,你就没有甜食吃”;“如果你不喂狗,那么你自己也没有饭吃。”如果家长们只是自以为是地向孩子宣布“逻辑后果”,那么和专制型的家长并没有差别。比如,上面这位爸爸就常常会说:“如果你英语不考到80分,这个月的零花钱就没有了。”看上去这确实是让孩子承担“逻辑后果。”但是在孩子眼里,就是“爸爸拿这事来威胁我!”、“这不公平!”这位父亲缺失的,就是让孩子参与到设定计划中来。
只有孩子参与制定并同意的逻辑后果,才对孩子最有说服力。要知道,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对抗”的,不是写作业本身、也不是不要恋爱,而是“对抗”父母的权力。因为“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只有和父母相对的,才是我自己的,我才会感到自己的存在。”
人无完人,虽然我们知道各种理论,但是难免还是常常会对孩子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许平生最难说出口的六个字就是:“你能原谅我吗?”尽管如此,倘若你发自内心地愿意对你的孩子负责,你就必须要学会经常说这句话,永远试着用爱来建立权威,而不是用棍棒。
切记:说“对不起”和说“你能原谅我吗?”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对不起”这句话只涉及到一个人,而当你说“你能原谅我吗?”时,则关系到两个或更多的人。它是基于人际关系的,因为这句话需要另一个人的回答。
如果孩子说,“我不会原谅你的”,也没关系,因为你也需要承担你做错事情的自然后果。
以往亲子系列文章:
http://mp.weixin.qq.com/s/5LgbcAHiIWSWiJukDQNvc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