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作者: 饼干贝贝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1:26 被阅读22次

        周邦彦结北开南的第二点:在他的思索里做一种有心用意的托意安排。我们再看他一首比较有政治上悲慨的另一类词: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渡江云》

      据考证,在原来旧党用事之时,他曾被贬到庐州,后到过荆州、溧水。可哲宗执政后,把当时包括他在内的赞美新政的人召回汴京。归途中他从溧水重游荆州时所作。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晴天之下远山上淡黄色的烟霭迷濛,低低地笼罩在楚地原野之上。楚甸说的是哪里呢?温暖的季候又回来了,大雁张开翅膀,排列成一字或人字的阵势,从一片平沙上飞起。看到这个季节的转变,蓦然之间,惊喜地看到春天就在眼前。请问这桃红柳绿的春天什么时候也委曲婉转地来到山中的人家的院间?结合后半首“愁宴阑”的比喻,春天的回来代表政局的转变,是新党的重新得势。这首词其实才是最有政治托喻意义的。其中山家不是泛指,而是暗喻我一个不被注意的人,居然也蒙召要回汴京去了。所以,所有对于春天到来而欣喜万物如在眼前,那花就涂上了香气,染上了颜色,争着要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千万丝的陌头杨柳争相生长,已经有乌鸦可以藏身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俗习惯,认为乌鸦的叫声不好听,把乌鸦当成不祥的鸟。在这美好的事物中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

        下阕提到长安,可是宋都是汴京。因为长安是历代的古都,所以常常用长安来作替代都城。他说这么美丽的春天,我要叹息。为什么呢?他说江水是向东流的,那是我回到故乡钱塘的一条路。可是,“画舸西流”,我的船不是载我回到故乡,是指向了首都。而我还没到首都,已经预先烦恼。“乌纱”是乌纱帽,“旗”是一个党派军队的标志。如今重回都城平步青云,安知有一日这一个党派不再倒下去?那时“潮溅乌纱”,政海波澜的潮水就打湿了你的乌纱帽。你安知不再有一次政海波澜?今天晚上我正对着初弦月,在水边驿站旁边,泊舟在芦苇深处,常常剔着灯花。写得寂寞无聊满心忧愁。看似风平浪静,内心怀着仕宦不得意的悲慨,在沉思寂寞中有有无穷的幽微深隐的哀叹。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这首词是有许多隐藏的语码,可以证明他有政治寄托。而最好的词是把悲慨完全融会进去,你找不着这样明显的痕迹。香港罗忼烈教授就曾说周词“以柳为喻,有所指刺”,所以应注意他用思索安排表现寓托的特色。

        周邦彦结北开南的第三点:不是直接的感发,而是安排勾勒来写词。有词为证: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兰陵王.柳》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认为:这首词以柳为题,但它是托柳起兴,用来写离情的,是一首很能代表周邦彦词的特色的作品。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词首段写景,二段写别时的感想,三段写别后的愁怀。通篇构思工巧、严谨,各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第一段写送别时的柳色。客观地勾勒了一幅图画,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北宋都城汴京城外汴河堤上的柳树排列得整整齐齐,在烟霭迷濛之中,一丝丝柔软的柳条, 在风中摇摆。“隋堤上,曾见几番”,在隋朝修筑的河堤上,我看见了多少次柳条低垂在水面,柳絮被风吹落随风飘转。拂水的柳条绵长柔细,是离情依依;飘飞的柳絮长逝失落,是离人悲戚。“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这不是一次的离别,不是一个人的离别。这些年的政海波澜之中看过多少次起伏盛衰的变化。如果每个送行的人都折下一根柳条,折断的柳条该有千尺那么长了。这送别之词,是送行人的口吻,还是远行者的角度,推测不准,所以陈廷焯说周清真的词往往“有出人意表者”。根据他的生平,我们认为他所写的离别不是一个个人事件的个别现象,而是新旧党争中首都汴京城外离别的共相。“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故国”有两种可能,都城或自己的故乡。这里所指的很可能是自己的故乡。我登上汴河隋堤望一望我在江南的故乡。政海波澜以后,有谁认识我这个钱塘到首都来做官的“倦客”?

        第二段写离别场所。自己仔细地寻思,我经历过多少次我送人,人也送我。 伴随着离别悲哀的歌曲,彼此敬上一杯酒。同样宴席的灯火照着别离的酒席,同样白色的梨花又开,到从榆树上取火的寒食季节了,一批人又从首都被贬走了。我们感到离别忧愁的是什么?你今天一上船,风吹船帆,就像一支箭般的远去。注意周邦彦的用字,用“曾见几番”,用“年去岁来”,用 “又”都来表示时间大量重复的字词。用“一”、“半”字,这两个表示少量的字,只要一阵风,只要半篙波暖, 而下文“数”是一个表示多量的字,强调了船行的快和离别的远。而这一离开,你再想看一看首都和那些送别你的朋友亲戚,你所怀念的人已在天的那边了。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第三段写离别以后了。离别凄恻的感情,随着越走越远,就越积越多。我走的路是“别浦萦回”,“浦”是水边,而这水的河岸是曲折萦回的;我一路上经过很多码头,是“津堠岑寂”。凡是码头车站,有一班车船来,那里就人山人海的,等车船一开走,车站码头马上冷冷清清岑寂下来了。“津”是码头,“堠”是码头上一个专管船只来往的岗位。古时开船没有汽笛,而是击鼓开船,一般在破晓时分。所以送别是在后半夜的夜晚。已是行了一天的船了,到了傍晚“斜阳冉冉春无极。”斜阳由西天慢慢地沉没了,那岸上的草色,堤边的杨柳,江南的一片美好春色,就都在“斜阳冉冉”的背景之中了。前人特别赞美他这七个字写得好。无边的春色,映着我无边的离愁别绪。

        更应注意的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一个特色:他不管写什么样的感情,都用男女之间相思离别的感情来做点染。我就想到我跟所爱的人在照满了月光,有草木环绕的高台上携手散步,我们曾在一个露天桥上吹笛子聆听美好的音乐。那一段日子是在首都的快乐生活现在都硝烟云散了。“沈思前事”,“似梦里”,是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总结。我今天离开了首都,不知哪一天还能回来,所以我独自寂寞地“泪暗滴”。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整理于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相关文章

  • 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周邦彦结北开南的第二点:在他的思索里做一种有心用意的托意安排。我们再看他一首比较有政治上悲慨的另一类词: ...

  • “谁识,京华倦客”?“斜阳冉冉春无极”:周邦彦《兰陵王·柳》解读

    “谁识,京华倦客”?“斜阳冉冉春无极”:周邦彦《兰陵王·柳》解读 @铁山青士(笑独行)[综编] 兰陵王·柳 @[宋...

  • 周邦彦:京华倦客谁人识

    喜欢李煜的风流倜傥,逸事天下皆闻。喜欢柳永的放荡不羁,见井水处闻其词。喜欢周邦彦,亦是因其诗词之风,虽与李煜,柳永...

  •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兰陵王·柳 周邦彦 柳阴直①,烟里丝丝弄碧②。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

  • 第511天(2018.08.03)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兰陵王·柳 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

  • 小词一首(十三)

    兰陵王·柳(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

  • 夜读:兰陵王3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

  • 夜读:兰陵王2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

  • 《兰陵王·柳》(典藏篇)

    宋代: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

  • 兰陵王·柳

    兰陵王·柳宋代: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下】(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vjrqtx.html